在线征稿 火热进行中,欢迎投稿! 查看全部
更多赛事、杂志在线征稿,点击这里查看 !
诗坛讯息
中华诗词学会
汲取榜样力量,点亮信仰之光——走进“脑瘫诗人”胡少杰的世界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灵魂,以非凡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书写着令人动容的篇章。“脑瘫诗人”胡少杰,便是这样一位用生命谱写诗意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如同一束光,穿透生活的重重阴霾,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为了让大家深入了解胡少杰的世界,感受他身上那股不屈的力量,一场特别的活动拉开了帷幕。 一、活动开场 2025年5月8日下午,由西安翻译学院党委组织部主办,西译党员先锋队承办的“汲取榜样力量,点亮信仰之光”分享会于七号楼711T教室举办。莅临本次活动的领导有:校纪委副书记,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西译党员先锋队顾问王小龙、国际商学院第四党支部书记,西译党员先锋队指导老师张卓,以及党员先锋队、预备队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追寻胡少杰的精神光芒。 二、榜样分享: 在绝境中绽放生命之光 活动伊始,西译党员先锋队副队长王宇阳登台分享。胡少杰由于早产所导致的重度脑瘫,让他浑身上下只有一条腿勉强能活动,但身体的残疾并未束缚住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他通过自学知识,在网校学习诗词格律,用右脚大脚趾敲击手机键盘,开启了自己的诗词创作之旅,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在短短几年间创作了近700首诗词。胡少杰虽身处困境,却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以诗词为笔,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给予多大的磨难,只要心中有梦,有对生活的热爱,就能在困境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三、艺术致敬: 以声传情,共赴精神之约 歌声中的生命礼赞 “默许时间让皱纹蔓延了,对在意的事手也握紧了……”穆姝涵同学深情演唱《Forever Young》,用旋律诠释胡少杰对生命的执着。歌词与他的人生交织——即便身体被禁锢,灵魂却永远年轻,对诗词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让生命超越了肉体的局限。 朗诵中的追光之旅 李玥锐、王宇阳、王语榕、王舒颜、张灵轩带来原创朗诵《追光者——胡少杰的生命史诗》:“以诗为舟,渡一切苦厄。 向光而行,虽九死其犹未悔!此身虽残—— 心光可照万古长夜 ”诵读者们用铿锵的语调,重现胡少杰用脚趾敲字的坚韧、病床上写诗的从容、签署器官捐献协议的毅然,让听众仿佛看见他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身影。 四、深情寄语: 让信仰之光永续传承 在分享会尾声,校纪委副书记,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小龙上台致辞。他高度评价了本次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并强调这不仅是一场学习分享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他指出:“胡少杰的故事是一本鲜活的教材,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真正的强者,是即使身处黑暗,仍愿成为他人的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从他身上汲取三种精神——困境中不屈的志气、受助后回馈的初心、平凡中奉献的担当。我们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他期望同学们,将这份感动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使命与担当!愿我们都能成为追光者,在传承榜样精神中点亮自己、照亮他人,让信仰之光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永远闪耀。 每一段故事都是精神的丰碑,胡少杰用脚趾丈量诗意,用生命书写担当。当活动落幕,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不仅是对一位“脑瘫诗人”的致敬,更是新时代青年接过精神火炬的誓言:以信念为舟,以热爱为帆,在人生的长河中,续写属于自己的“永远年轻”。 转自《西译党员先锋队》公众号
各地诗词组织
天津市诗词学会召开“非遗文化“诗词征稿颁奖暨创作交流会
和风日多丽,浅夏诗意浓。 5月17日下午,“非遗文化“诗词征稿颁奖暨创作交流会,在天津市诗词学会会议室如期召开。会议热烈而隆重,市区会员和从蓟州、宁河、宝坻、大港和山东德州赶来的会员,聚集一堂,共同见证“非遗文化“诗词的高光时刻。 李希堂专门为颁奖暨创作交流会题写了书法作品“雅韵新声聚一堂,诗词清绝谱华章。” 会议由天津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李鸿国主持,并宣布获奖名单。 原天津市作协创联部张泽峰主任出席会议讲话,并为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 天津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李军做了总结。 本次“非遗文化“诗词优秀奖品新书《毛泽东诗词名句赏析》的作者冯义东出席了会议。 六位获奖代表在颁奖交流会上谈了创作体会: 郝清文谈《满庭芳·记津东非遗花会》 王志栋谈《剪纸》 王凤捷谈《青莲高跷复会十周年暨葛沽韩燕鹏申遗成功》 刘立宝谈《中国结》 赵立杰谈《咏王玓面人》 因病未能参会的诗友也发来了书面创作体会,均受到了好评。 李军在总结中指出, 本次“非遗文化诗词征稿比赛”,学会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特别是针对非遗文化选题选材,又进一步发文指导,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广大会员创作积极性高涨,投稿踊跃,题材与体裁种类多样,数量与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来稿作品涉猎非遗文化门类广泛,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历史风貌建筑,赞美了津沽大地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优秀传统文化春节和葛沽宝辇花会、民俗风情杨柳青年画和泥人张、特色美食狗不理包子、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等等,内容题材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有力地推动了非遗文化的宣传、保护、传承与弘扬。 会后,全体与会者合影留念。 (撰稿鸿雁)
诗词速递
赛事纵横
赛事纵横
更多
  • 征稿
    “诗词里的定西”——“渭河源”文化旅游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 征稿
    “千载大运 一河风雅”——无锡唐诗文化活动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 征稿
    第二届“放翁杯”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 征稿
    第二届“放翁杯”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 征稿
    首届“恭达诗书画助学行动”征稿启事‍
  • 征稿
    劲牌杯“草本科技 健康生活”诗歌征集大赛征稿启事
  • 征稿
    首届杏花村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 征稿
    第七届寰球华人“中国梦·深圳杯”诗词楹联大赛征稿启事
诗乡诗教
诗乡诗教
网站互联
更多
在线人数:1569今日访客数: 70729今日页面浏览量: 121897总页面浏览量: 134899229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