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帜飘飘别样红
——永城“中华诗词之市”命名十周年走笔
永城市诗词楹联学会
公元二〇一二年七月十八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极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中华诗词学会以中诗字〔2012〕第21号文发出通知:决定授予永城市“中华诗词之市”称号。从此,这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被称为汉兴之地、能源之都、面粉之城、生态之市、百强之县、长寿之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张新的国字号名片,那就是“中华诗词之市”。它是永城一百四十多万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奋斗的结果,凝聚了永城诗词人的无数心血和汗水,是永城人民的光荣与自豪!它将以崭新的一页而载入永城文化史册,成为永城诗词文化前进道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就在永城被命名中华诗词之市的当年十一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从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诗词文化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十年来,永城的诗词事业走上了快车道,正可谓是:“烂漫诗花绽永城,征途十载更峥嵘。人民百万新歌唱,吟帜飘飘别样红。”
诗意永城树诗旌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文化源远流长。永城是诗的沃土,是诗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称为永远美丽的城。它芒山北峙,浍水南环,沱河居中,东西横贯,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引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诗家词人到永城观光旅游,吟诗作赋。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避雨芒砀,传道授业,讲经诵诗,留下圣迹,儒学在这里发扬光大。汉高祖刘邦曾于芒山斩蛇起义,开创了四百年汉室江山,他回乡返京,路过芒砀,登临山顶,高吟“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震撼山峦,千古回响。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曾莅临永城,留下了“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之北又离群”、“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的千古绝唱。回顾历史,从古至今,有多少汉魏名流、唐宋高贤、明清雅士以及近代文人等,他们或“一路青青到永城”或“一路青香过永城”,都曾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引发感慨,妙笔生花,留下了激情豪迈、婉丽清越的锦词佳句、华彩诗章。
永城的山山水水都充满浓浓的诗意,永城的城城乡乡都孕育着绚丽的诗篇。诗意的环境,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梦想,诗意的时代,引发了无数诗人和诗词爱好者传承和光大中华诗词的梦想。1997年2月,在永城市原人大副主任李芳轩、政协原副主席窦凤龄等几位老同志的倡导下,永城市老年诗词研究会应运而生。2004年又成立了永城市诗词楹联学会。在“两会”的组织带领下,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诗人和诗词爱好者。永城的诗词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2008年,会员从24人发展到340人,除市直的10个诗词小组外,还成立了芒砀山、薛湖、演集、高庄4个分会,共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1人,省级会员50人,诗词成果颇丰。这年7月,河南诗词学会命名永城市为“诗词之乡”。然而,永城并没有因此止步,而是向更高的标准迈进,从这年起开始创建国家级的中华诗词之乡。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诗词组织迅速发展,会员队伍不断壮大。诗词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进景区的“六进”活动扎实推进,在全市城乡形成了一个爱诗、学诗、写诗、诵诗的良好氛围。2012年5月下旬,以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晨崧先生为组长的验收组到永城检查验收创建工作,并一次验收成功。7月18日,中华诗词学会发出通知,决定授予永城“中华诗词之市”称号。一杆中华诗词的大旗高高飘扬在永城上空。它迎着旭日的光芒,乘着浩荡的东风,伴着时代的旋律,和着前进的号角,随风招展,光彩夺目!
痴心片片筑诗梦
“芒砀群山舞,永城翰墨香。诗乡多雅士,携手创辉煌”。诗意的永城、诗意的时代,培养和造就了无数永城诗人,涌现了一大批诗词爱好者。现在,永城已拥有诗词分会7个,各级诗社70多个,市级会员600多人,连同基层诗社诗词队伍3600多人。在永城老年诗研会成立初期,别说国家级会员,就连省级会员也是空白的。然而,通过多年努力,到2012年永城被命名中华诗词之市时,已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74人,河南老年诗研会会员87人,河南诗词学会会员41人。从那以后的十年间,永城又有30多人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级会员又增加60多人。除去近年来年老病逝者外,现有中华诗词会员99人,河南诗词学会会员66人,河南老年诗研会会员110人。一个县级市,拥有上百名国家级会员和如此众多的省级会员,在河南乃至全国的县、市中,恐怕都是少有的。
诗人辈出,人才济济,他们有着一颗热爱和弘扬中华诗词的初心,执著和迷恋中华诗词的痴心,继承和光大中华诗词的信心,契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从而创造了辉煌,赢得了荣誉。2017年,永城市老年诗词研究会第四次蝉联河南省老年诗研会先进单位,市诗词楹联学会也被评为河南诗词学会先进单位。永城老年诗研会会长刘培杰、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朱继彪分别连选连任省诗词两会副会长。
在永城诗词界,有不少诗友被称为“诗迷”、“诗痴”。正因为有了这些对诗词情有独钟、爱诗、迷诗的人,才为永城的诗词事业增了光,添了彩。永城老年诗研会的第一任会长窦凤龄,而今已94岁高龄,他在当年组建诗会时曾写了一首诗:“年逾古稀偏爱诗,立雪无门奈何之。李白杜甫今若在,哪怕门前雪三尺。”时至今日,老人家仍痴心不改,时刻关注着诗会的发展。由于年龄和健康的原因,1999年,窦凤龄改任名誉会长,永城市人大原副主任刘培杰出任会长。从那时起刘培杰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伏枥老骥蹄犹奋,又将余热化歌吟”,如今虽已成了耄耋老人,但工作却不减当年。他除了带领诗会会员学诗、写诗,取得累累硕果以外,自己对诗词创作简直达到着迷的程度,从对格律知之甚少,到写格律诗信手拈来,多年来,已创作诗词五、六百首,在《中华诗词》、《河岳诗词》、《中州诗词》等国家和省级诗刊上发表的就达120多首,其中最近十年达63首,还有不少作品获奖。他还出版了《流年碎影》、《墨迹心语》两部诗文集。2021年1月由中国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豫东诗词》一书,刘培杰有30首诗词入选。他不仅自己写诗,还鼓励、帮助老伴一同敲格律,推平仄,“笔生妙花花花艳,文吐心声声声情”,生活充满了诗意。还有市老年诗研会常务副会长曹仲田,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又是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诗书合璧,虽年过八旬,仍笔耕不辍,“叹息秋霜染暮年,手持秃笔坐窗前。苦思冥想难成句,唯恨无才织锦篇。”一首《写诗偶感》道出了晚年不解的诗缘和浓浓的诗情。这首诗被刊登在《中华诗词》2020年第11期上。
写诗痴迷,自寻其趣;写诗长寿,自得其乐。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现已90岁高龄的退休工人岳德仁。原来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靠着一股钻劲、韧劲,二十多年如一日,学诗、写诗,现在写格律诗居然得心应手,有的诗作还在本市举办的诗词大赛中获奖,前不久自费出版了个人诗集《岳村韵语》。学诗词、筑诗梦,不只限于文化人,那些长年累月在地里刨食的农民,而今不再为吃饭犯愁,还走上了小康之路,他们也渴望充足的精神生活,这就出现了一批“大地当纸,品德作魂”的草根诗人,最为典型的是薛湖镇闫庄村。2015年,闫庄村成立了永城全市第一个农民诗社——圆梦诗社,社员现在已经发展到56人,加上周边来闫庄参加诗词活动的诗词爱好者,总共不少于150人。同年9月,诗社社员自己出资创办了农民自己的诗刊《草根吟》,目前已出版5期,刊登诗词2000多首。每月9日定为诗社活动日,内容有诗词讲座、切磋交流、诗词朗诵、推敲点评等,还聘请市里的诗词名家来村里授课。随着时间的推移,诗社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诗词水平越来越高。现在,这个诗社已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5人,河南诗词学会、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会员10人,永城市诗会会员30人。在近年来各种诗词大赛中屡屡获奖。2015年,在河南诗词学会举办的“雨亭杯”全国诗词大赛中,有4人荣获入围奖。在永城市近年来举办的“红色旅游杯”、“气象杯”、“大美薛湖杯”、“小龙人杯”等诗词大赛中,有两人获得一等奖,三人获得二等奖,一人获得三等奖,四人获得优秀奖。闫庄村还建设了诗词文化广场,在诗词长廊中,刻有古人、今人和本村诗人的诗作105首。广场有假山流水,曲径通幽,鲜花盛开,鸟鸣蝶舞,是农民寓教于乐、休闲、健身的好地方,也引来不少文人墨客和省内外游客观光旅游。2016年,永城市诗词两会命名闫庄村为“诗词之村”;2021年5月,中华诗词学会将闫庄村和薛湖镇张大庄村同时命名为“中华诗词之村”。闫庄村出现的写诗热,还表现在夫妻写诗、父子写诗、父女写诗上,最典型的是闫玉堂一家祖孙三代写诗,被市诗词两会命名为“诗词之家”。闫玉堂的父亲闫廷端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离休后,心怀乡亲,心系乡情,心记乡愁,不恋城市,回到故乡闫庄,与乡里乡亲鱼水相处,与诗词文化朝夕相伴,他老有所学,写诗著书,出版了《风雨岁月》一书,其中收入诗词50余首。闫玉堂原是多年的乡党委书记,退休后学诗写诗,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多首诗作在国家和省级诗刊刊登,有的还在诗词大赛中获奖。闫玉堂的女儿闫春荣原任薛湖镇党委副书记,主抓农村文化建设,自己也酷爱诗词。闫庄村的诗社就是在他们老少三代的努力下促成的。在他们的影响和推动下,整个薛湖镇也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诗词现象。一个拥有10万人口的薛湖镇,现有诗社22个,社员1032人。这一个镇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9人,河南诗词学会、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会员38人,永城诗会会员258人。他们办的诗刊《薛湖放歌》已出版9期,在2019年国家农业农村部举办的“礼赞祖国,诗韵乡村”全国乡村诗歌大赛中,薛湖镇荣获全国唯一的优秀组织奖。2017年,薛湖镇被河南诗词学会命名为“诗词名镇”,2021年7月,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镇”称号,该镇三顺面粉厂被命名为中华诗教示范单位,薛湖一中被命名为中华诗教示范学校,加上闫庄、张大庄,一个镇一次拿了五张国字号的诗词名片。
十年硕果满诗城
汉风唐韵贯长虹,十万诗歌唱永城。中华诗词之市命名十年来,永城诗词硕果累累。
会刊《永城诗词》从2013年起,由一年两期改为一年四期,十年间共出版35期,刊登会员诗词作品近15000余首,它既是会员发表作品的平台,也是联系会员的桥梁和纽带,还是一张靓丽的名片。通过它,诗会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诗词组织和诗友建立了互联互通机制。除此之外,一些诗词分会和诗社还办了自己的诗刊,如《芒砀之歌》、《薛湖放歌》、《演集新歌》等。
诗词作品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质量显著提高。十年间,在《中华诗词》、《诗刊》、《中华辞赋》、《诗词世界》等国家级诗刊上发表作品近百首,在《中州诗词》《河岳诗词》、《老人春秋》等省级诗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近千首。为庆祝中华诗词之市命名十周年,市诗词两会最近编辑出版了《永城诗词选粹(第三卷)》一书,收录诗词835首。十年中,有20多位诗友出版了个人的诗词专著,到目前止,全市已有150多位诗友出版了诗集。
诗友们还积极参加各级诗词大赛,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十年中,市里组织了“清风杯”、“红色旅游杯”、“小龙人杯”、“气象杯”、“大美薛湖杯”等诗词大赛,培养了队伍,发现了人才,促进了诗词事业大发展。在国家和省级诗词组织举办的诗词大赛中,永城诗人也显示了实力,屡屡获奖。2013年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诗词学会联合举办的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海内外诗词大赛中,诗人朱继彪的七言古风《诗圣引》,从1700多位作者、3600多首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二等奖。在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联合举办的“诗圣杯”诗词大赛中,他的《金缕曲·杜甫诞辰1300周年赋》又获二等奖。他写的《贺新郎·圆明园遗址见老梅开放》又一举夺魁,荣获2018年第七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由中华诗词学会和甘肃省联合举办的“黄河之都”诗词楹联大赛中,诗人江华、朱继彪分别荣获第一、二等奖。在2017年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届“中华诗词有奖征集”活动中,诗人李金光的词《水调歌头·红旗渠》荣获二等奖。此外在2015年河南诗词学会举办的“芒砀一峰杯”、2016年郑州市诗词学会举办的“善爱德荣 兴业润世”诗词大赛、2021年省老干部局举办的“我为河山赋能助力”诗词大赛中,我市诗人刘培杰、朱继彪、李金光、孙继往、刘须献、宗敏、窦百振、孙敬甫等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和特别奖。
永城诗词事业的发展,在河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国家和省市各级新闻单位相继报道。2015年7月,新华网播发了长篇通讯《金声玉韵荡诗乡》,百度网、搜狐网、凤凰网、东方网、大河网、网易新闻等多家网站相继转发。8月17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永城:打造魅力诗乡 促进文化繁荣》一文,以大批民间诗人为例,详细介绍了永城诗词创作繁荣的局面。2016年9月28日,《中国老年报》以《老有所学的诗词研究会》为题,报道了永城老年诗词研究会弘扬诗词文化的经验。2020年6月,中华诗词网和《河南日报》农村版相继刊发了记述薛湖镇闫庄村闫玉堂诗词之家的长篇通讯《一花引领百花开》,《商丘日报》分两次刊发了消息和通讯。
再借东风振诗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今天,我们的诗人要面向历史,面向现实,面向未来。诗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辜负人民!诗人要时刻守住初心,诗心和赤子之心,……”他又说:“诗人要与时代发展同步,砥砺前行,诗人要抒新时代之壮歌,写人民之心声,展未来之画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绩和荣誉只能说明过去,振兴永城诗词还任重而道远。在庆祝中华诗词之市命名十周年之际,永城人民和诗词界的仁人志士,将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艺思想,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自觉地把诗词文化建设融入国家文化战略,坚持文化自信,做好传承和创新,多写诗,写好诗,记录时代特征,反映人民心声;出佳作,出精品,为繁荣发展中华诗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光添彩,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河南省永城诗词学会 陈克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