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讯息
更多
发现王鸿贤:一个在泥土里耕种诗篇的农家女
2025年11月5日上午,河南诗词学会会长马海盈、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张志钦带领学会相关人员丁小芳、宋玉娟、李红星、池丽瑛一行,在郑州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国顺的陪同下,驱车前往中牟县官渡镇二十铺村。此行的目的,是拜访一位特殊的诗人——农民诗人王鸿贤。 一行人走进村庄街巷。王鸿贤闻讯迎出门口,红褐色的面庞上绽放着淳朴的笑容。这个55岁的农家女子,身上有着多重身份:养蜂人、蒜农、妻子、母亲,还有一个身份:诗人。 农家小院里的诗香 踏入王鸿贤家的客厅,墙壁上挂满了书法诗词作品,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她介绍:“上面的诗,有的是老师赠我的,有的是我自己的。书法是老师们写的。”言语间,流露出对诗词的珍爱。 在她的提议下,大家来到屋后参观蜂箱。最多时,她养了40箱蜜蜂。“近期陆续被人拉走去往有花开的地方采蜜了。”她一边打开蜂箱演示,一边讲解着专业术语。小蜜蜂环绕飞行,偶尔爬上访客的裤管、脖颈,她却从容自若。 “我这里产的蜜,不少都送亲友了。村上的人取的时候不好意思,也会留下一些钱。”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乡村特有的世道人情。 院子里,主房门前的台阶上摆满了盆栽花草,秋天里依然生机盎然。墙边竖着扫帚、铁扒子等农具。在平展的院子里,暖暖的秋阳下,一场关于诗歌与人生的对话自然而然地展开。 命运的转折:一箱书打开的新世界 “家里几口人?收入主要靠啥?”马海盈会长亲切地问道。 “父母、弟弟和我。结婚后,丈夫叫麦穗(乳名)。”王鸿贤平静地回答,“家庭收入的80%多来自种蒜,多时种8亩。其他还有种粮食的收入。养蜂占收入来源的比重比较少。” 当被问及上学情况时,她的回答让人惋惜:“小学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但只上了几天。因家长有病辍学了。” 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4岁那年。 “我遇到村里一个在部队给领导当过文书的长辈。他从部队回来,没带别的啥,带回一大箱子书。”王鸿贤回忆道,眼睛里闪着光,“我知道后去借看,他乐意让我看。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短篇小说选、《诗词入门》等。” 马海盈会长感叹道:“一箱子书,给你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那是你梦想的开始!每个人切入一个领域时都会有一个触发的开关。” 16岁时,王鸿贤开始写诗。2004年,机缘巧合,她在书展上遇到一位老师,对方惊讶于她对书法的理解,介绍她去了诗词学会听课。从此,她开始系统学习诗词格律。 36岁时,她的一首词被选入《中牟诗词三百首》。诗歌的种子,终于在岁月的土壤中破土而出。 生活与诗歌:在劳作中寻找诗意 “你是如何处理好写诗与干农活的关系的?”面对这个问题,王鸿贤的回答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劳动之余,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后来我一边干活,一边听下载的电子书,听很多关于诗词的内容。边干活边听书,不知不觉地活就干完了。” 在她的世界里,劳动与诗歌从来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滋养的存在。 “家里人支持你写诗吗?” “丈夫不支持。那时我去听诗课,他不让,说耽误干活。于是,我编个理由偷偷去听。”王鸿贤微笑着回忆,“他还撕过我的诗稿,我心里不舒服但不吵架,就下地干活了。回来时,丈夫又给我贴好了。他这个人可好。他现在不支持,也不反对。” 生活的重压从未让她放弃对诗歌的热爱。相反,她在艰辛中活出了人的尊严,在汗水中找到了诗意的栖息。 “但我儿子很支持。他考上郑州的一所高校,毕业后参加省考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警察。我出诗集他还写了一篇文章支持我。”说这话时,她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坚韧与温暖: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王鸿贤的人生,本就带着几分“诗与远方”碰撞“柴米油盐”的韧劲。 她初中仅读三天便辍学,原因是母亲患伤寒误诊,年幼的她用稚嫩的双肩扛起家庭重担。十二岁时,她便跟着大人浇地、干农活,父亲因白内障摸索着劳作的模样、母亲术后恢复期的叮咛,这些苦涩的过往,最终都化作了她生命中坚韧的养分。 可即便在最忙碌的田间地头,她也没丢下心底的“诗芽”——小学时背诗比旁人快,老师点她名背书时的自豪感;14岁那年借到线装繁体字《诗词入门》时的惊喜,都让她在繁重劳作中,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 “在学诗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啥?” “自己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我自己下载了新华字典,写诗时一些字词含义或者平仄弄不准时查一下,我写的诗都是新韵。自己底子差,得下苦功夫。我原来常借书,抄诗背诗,与儿子一起比赛看谁背得多。” “写诗带给你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一边劳动一边写诗很快乐,我从来不觉得劳动苦。” 这些回答,展现了一个温暖向上、乐观坚强的灵魂。生活的磨难没有击垮她,反而锤炼出她金子般珍贵的生命底色。 劳动者的诗篇:带着泥土气息的创作 王鸿贤的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扎根生活,带着浓郁的泥土气息。 “她的诗里有泥土味,有生活气,是活着的诗词。”张志钦副会长翻着王鸿贤的诗集《田间拾韵》,忍不住赞叹。 诗集中,既有“种蒜听书不觉累”的劳作日常,也有给获奖儿子写的《贺逢潮获奖》,甚至连丈夫“麦穗”的乳名,都化作诗集内文上的图案,藏着农家夫妻的温情。 “刚开始写一首七绝要一星期,律诗更是花了三年才写成一首。”王鸿贤笑着回忆初学写诗的日子。没有高学历加持,她就把经典诗词抄到本子上或者纸片上,后来录成录音反复背诵;干农活时听着“番茄畅听”里的诗词解析。现在正在听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常在蒜地间、蜂箱旁构思诗句;灵感来了,就掏出手机记下来。一次,他儿子发现一只蛤蟆跳在一只落满雨水的碗里,让妈妈看,并说:“如果你能把这一现象写成诗我就真服你。”于是,她经过构思,写成了一首七律《雨后碗中见一蛤蟆》: 粗瓷海碗贮天浆,误闯萌蛙认水乡。 短腿拨波纹细细,圆睛凝雾意茫茫。 昔于井下听风语,今向云边看鸟翔。 休叹此隅方寸小,半掬清浅亦汪洋。 她解释说,我写这一现象,不单是写蛤蟆,诗中也有自喻。 “在诗词创作中,今后有什么打算?出过诗集吗?” “我就写我的日常,写我熟悉的生活。从没有出过远门,也写不成旅游方面的诗。我已出了一本诗集《田间拾韵》。现在又够出一本了,但还没有打算出。今后会一直写下去。” 发现的价值:劳动者诗人的社会意义 马海盈会长表示,此次走访王鸿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聊天拉家常。作为河南诗词学会,应该把触角伸向基层,瞪大一双眼睛去发现,发现普通的劳动者在劳动岗位上坚持写作的诗人。 “他们才是最可值得尊敬的人!生活的重压并没有夺走他们对诗意的憧憬,他们在艰辛甚至艰难的境遇里,去苦中寻找诗意,从眼泪和汗水中活出人的尊严!” 马海盈强调,诗的起源源自劳动和祭祀。因此,劳动者写诗,正是一种对诗之本质的回归。王鸿贤的价值需要发现,她的故事需要传播,农家女可以活出诗意人生!她的作品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带着泥土气息,带着农家人的光影和苦乐,带着生活中的细微与生动! 从她的故事可以引申出,写诗并不令人畏惧,并不是象牙塔中的游戏,诗就在普通民众中,就在农具的起落处,就在琐碎的日常生活里。因此,应该放大王鸿贤和类似于她这种诗人的社会价值!这对乡村振兴,对乡村文化建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效应。 据同行的郑州市诗词学会吴国顺副会长介绍,王鸿贤之外,中牟县、新密市、巩义市等地还有一些优秀的农民诗人,有的平时口袋装着纸片,有灵感就写下来。有的还在北京的刊物上获了奖。 诗意的延续:放大基层诗人的社会效应 走访接近尾声,马海盈会长表示,后续将通过学会中州诗词公众号推送王鸿贤的作品并组织诗评作者为她撰写评论。同时,学会还计划开展基层诗人走访活动,让更多像王鸿贤这样的创作者被看见。 王鸿贤一一签字赠送她的诗集《田间拾韵》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学诗,最关键的是用心。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王鸿贤坚定地将如今的一切成绩、创作秘诀概括为这简短的一句话。 院子里的蜜蜂还在嗡嗡作响,阳光洒在桌上的诗集上,那些带着生活温度的诗句,仿佛也跟着亮了起来。 发现王鸿贤,不仅仅是发现一个会写诗的农民,更是发现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在劳动的负重中依然保持诗意的心灵品质,一种在劳作中依然追求精神高度的生存姿态。 她的存在,她的创作,生动地诠释了:诗不在远方,就在脚下的泥土中;诗意不在刻意的营造里,而在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而这,正是河南诗词学会此次“发现”之行最珍贵的收获。
学会简介
更多
河南诗词学会成立于1987年5月。由河南省文联主管,在河南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的省内唯一一家诗词文化学术性文艺团体。本学会为中华诗词学会团体会员,是由中华诗词艺术爱好者、创作者、研究者自愿组成的群众性民间学术团体,属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目前有个人会员5400余人,基层诗社130个,团体会员单位32个,理事168人,常务理事76人,会长1人,副会长10人。 本学会成立三十多年来,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结合党的中心工作任务,积极组织诗词创作,发挥“人民喉舌”、“时代歌手”的作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积极作用。
诗词速递
更多
赛事纵横
更多
  • 2025河南“青年诗人与乡土”论坛暨首届“十佳青年诗人” 征稿启事
    2025年03月24日
学会会员
更多
  • 马海盈
  • 张志钦
  • 郭友琴
  • 王国钦
  • 闫震
  • 杨炳麟
诗教在线
更多
    基础常识
  • 何为古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近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古绝,何为律绝
    2021年07月13日
  • 五言和七言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律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词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四声 平仄
    2021年07月15日
     格律检测工具
  • 自动检测
经典博览
更多
    主题
  • 离别
  • 送别
  • 田园
  • 山水
  • 伤怀
  • 赞美
  • 重阳
  • 中秋
  • 七夕
  • 端午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西湖
  • 饮酒
  • 友情
  • 老师
  • 悼亡
  • 哲理
  • 励志
  • 爱情
    朝代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魏晋
  • 南北朝
  • 先秦
  • 金朝
  • 汉朝
  • 两汉
  • 五代
  • 近代
  • 现代
  • 当代
    推荐诗人
  • 屈原
  • 杜牧
  • 王安石
  • 李商隐
  • 杜甫
  • 李白
  • 荀子
  • 杨炯
  • 释善珍
  • 孔绍安
  • 志南
  • 南宋无名
  • 敦煌曲子
  • 王湾
诗乡诗教
更多
诗韵家风
更多
    砖刀点平仄 诗韵润灵芽——记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两三事
    郝 红 有人说,活在忙与闲的两种境界里,才能俯仰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成就人生的意义。而在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的人生中,忙,就是“直挂云帆济沧海”;闲,就是“清诗近道要,识子用心苦。” 光环存留过去,风雅正置当下。贵州省绥阳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李发杰董事长在数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从政府到行业的“创业之星”、“纳税先进单位”,“十佳致富能手”、“优秀企业家”等等;从地方到社会团体的“十佳光彩之星”、“十大孝星”,“捐资助学情暖桑榆企业家”、“尊师重教典范”等等,数百个殊荣与称号应有尽有,牌匾满堂,闻名遐迩。而最光彩夺目而又包含人文气息的是那块挂在庭院大门最显眼处、由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亲笔题写的——“中华诗词之家”牌匾,这块牌匾,不仅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且彰显了其独特的人文气息与人格魅力。 熟悉李发杰先生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世界里,不仅只有生活层面上的满足,还有着精神层面上的梦想。诸多的桂冠与光环,不足以充实他的整个人生。在他看来,尘世是人生唯一的天堂。而诗词,是各种艺术中最属于心灵深处的情愫。它能把人类灵魂高举到精神层面,能让人变得纯粹而丰盈。因此,对诗词的探究,早已成为他精神层面最大的追求。 对于一个最初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创作古典诗词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句名言阐明了热爱对于一个人谋事的重要作用。热爱,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也能让人的思想变得活跃而富足。所谓“砖刀点平仄”,就是诗友对他最贴切的评价。不难想象,在一个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建筑工人,是如何把最沉重的“砖刀”与最风雅的“平仄”结合在一起的。在他眼里,一块砖、一片瓦、一粒沙,都有着独有的韵味。当他把一块块青砖变成了方块字,把一片片锦瓦变成了湛蓝的天空,把黄砂变成了天边的云霞,他的“砖刀”便点出了蕴含着平平仄仄且能抒情达意、震撼灵魂、鼓舞人心的绚丽诗篇。 从最初的古风到如今的格律诗,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仅写出了心境,也写出了人生。在他的《劝夫》中有这样的句子:“岩上下雨岩下稀,劝夫赌场少去些。输了钱财是小事,输了阿妹你无妻。”这首带有方言的早期作品,虽然不入律,但却让人读之悟理,品之悟道。一首好的作品,不在于词藻有多华丽,也不在于意象有多深远,而在于通俗易懂,有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作品,宛若一座喷泉,总是能喷出智慧和寓教于乐的火花。如今,在且歌且行中,他的作品已不再青涩,在接地气中透着满满的韵味。无论是命题还是构思,均可称之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个中行云流水、文采斐然的上乘之作不胜枚举。不再是“夜里拍额苦作诗,词笺遣韵韵来迟。”而是“雏鹰展翅借唐风,且效先贤一脉承。”那种以“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精神富足与体现心灵感应的创作方式,可圈可点,相辅相成。 享有“中华诗词之家”之称,必有书香之底蕴。早在明清时期,一代祖李松溪携妻孟氏从江西迁入贵州省绥阳县儒溪乡大溪村,破土建立四衙寨,领召为业。李氏寨前立有围柱,乃土司四重衙门,凡文武官员途经四衙寨,文官须下轿,武官必下马,视为尊重。入黔至今三百余年,已传十七代。李氏宗族一向信而好古,子孙承志,耀门图强。以耕读商匠为本,人才辈出,进士、举人、博士、文化名人,比肩皆是。 李家代有贤良,禀一世崇德,功业昭彰。其兄长李发模,系当代著名诗人。高情睿智,诗承一生。一首《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其妻喻明芬,贤良纯朴,相夫教子,相随一生。在她的笔下,丈夫是“年老气虚衰,回家觅路还。一心飞步走,腿脚难迈开。”从简单明了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老年人步履蹒跚的真实场景;在儿子李其浩的笔下,父亲既有“知是秋风盛,不堪岁月长”的奋发,也有“经春复夏餐风雨,一待霜寒便始开”的憧憬;在女儿李其琴的笔下,是对父亲“双肩挑二业,坎坷见精诚”的钦佩;在女婿文志坚的笔下,是对岳父“归来仍是少年郎,冬有春华,莫负风流”的祈福;在孙儿李凯的笔下,是对爷爷“长以诗心莳佳茗,满山淑气暖灵芽”满满的祝愿。在李发杰的影响下,即使是他身边的员工陈彪,也创作出“盈眼难收这边景,诗出唤就韵千行”的佳句……一门四代,乃至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受之感染,无不为之苦学耕读,一脉相承。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诗心不改。从“砖刀点平仄”转型到了“诗韵润灵芽”。以农业旅游发展为主,破土千顷,创建了贵州大溪尖峰顶茶业有限公司,带动家乡产业,解决农民务工问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的号召,带动家乡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为家乡建设、产业帮扶、助农扶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常言道,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把平常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这七件事做到了极致,提升了层次。那就是:诗词歌赋书画茶。云蒸灵芽,承茶魂觅之真源;雾煮嘉木,禀茶道衍之灏气。在一片翠色中,摩崖石壁上的诗词歌赋,犹显大雅,让观者顿足难移。让人不禁感叹,在这高情茗香中,尤其彰显了中国的至尊文化——唐风宋韵!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笔者也不禁以拙联“茗香伴左,千壶妙语千壶韵;经古随缘,一树灵芽一树诗”以寄之。 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心安理得,活得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无论是他的过去,还是他的现在,笃学好古,一直是他毕生的追求。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以优秀企业家为代名词的话,那么他的后半生,优秀诗人——这个称谓或许更加让他欣喜而热爱。 很喜欢这句话:当你活成一束光,光够亮,就福泽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功成不忘家乡情,回馈桑梓赤子心。他心系地方基础教育,积极参与并投身绥阳文化教育事业,捐款捐物、成立奖学基金、出资改善村级学校教学环境、支持村级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资助,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推动企业及农村开展诗词组织建设,壮大创作队伍,他竭力发展各级诗词学会会员已达200余人。为了不断提高农民诗友的创作水平,多次出资帮助乡村、学校全力推进诗词“七进”工作,特聘请专家学者不定期开展诗词讲座。不仅坚持每月一次开展诗词交流研讨活动,还出资创办了《博雅集》诗刊并定期发刊,一年出一册诗友作品集,大大提高了诗友的创作热情与诗词质量。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向各级诗词刊物投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诗友作品不仅在县级诗刊登载,还散见于《中华诗词》,《贵州诗联》也在“诗人风采”、“诗社集锦”、“校园新声”专栏加以推荐。 步入他的家乡,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他的付出与对他的褒奖。乡亲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敬重与感激。那些由他捐资修建的学校、道路、桥梁与亭台长廊随处可见。而最醒目、也是最深得人心的还是乡亲们自发为他所立的“丰德碑”。常言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性的口碑。这“丰德碑”足以见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可谓名至实归。 如今,他的企业是“中华诗词示范单位”,他创建的博雅诗社,也获得了“中华诗词示范单位”称号,他的家庭是“中华诗词之家”,而他个人,不仅是优秀企业家,还是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终身名誉副会长,优秀企业家——优秀诗人当之无愧! 一个优秀企业家,如果兼备风雅,格局会高步阔视,情致会超逸绝尘;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兼诗人,一定会在企业文化中注入品格高洁的大雅风气,一定会让企业的精神领域更加充实与丰盈,在企业中寻找到人生的大意趣、企业的大气象、员工的大智慧。 如此这般集优秀企业家与优秀诗人于一身的耄耋老人,笔者只想说:老骥伏枥,且将楼层更上;龙翔凤翥,惟斯精彩未央。 2023年7月27日于筑城
    查看详情》
  • 胡少杰——用脚写出诗意人生
    2023年07月20日
  • 仁德为怀 诗书传家
    2023年02月25日
  • 诗书继世长--“风筝之都”潍坊一家三代诗选
    2022年12月14日

学会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三路98号省文学院南2楼211A--211B室

邮编:100007邮箱:zzsc55902812@126.com联系电话:0371--55939003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