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上午,河南诗词学会会长马海盈、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张志钦带领学会相关人员丁小芳、宋玉娟、李红星、池丽瑛一行,在郑州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国顺的陪同下,驱车前往中牟县官渡镇二十铺村。此行的目的,是拜访一位特殊的诗人——农民诗人王鸿贤。
一行人走进村庄街巷。王鸿贤闻讯迎出门口,红褐色的面庞上绽放着淳朴的笑容。这个55岁的农家女子,身上有着多重身份:养蜂人、蒜农、妻子、母亲,还有一个身份:诗人。
农家小院里的诗香
踏入王鸿贤家的客厅,墙壁上挂满了书法诗词作品,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她介绍:“上面的诗,有的是老师赠我的,有的是我自己的。书法是老师们写的。”言语间,流露出对诗词的珍爱。
在她的提议下,大家来到屋后参观蜂箱。最多时,她养了40箱蜜蜂。“近期陆续被人拉走去往有花开的地方采蜜了。”她一边打开蜂箱演示,一边讲解着专业术语。小蜜蜂环绕飞行,偶尔爬上访客的裤管、脖颈,她却从容自若。
“我这里产的蜜,不少都送亲友了。村上的人取的时候不好意思,也会留下一些钱。”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乡村特有的世道人情。
院子里,主房门前的台阶上摆满了盆栽花草,秋天里依然生机盎然。墙边竖着扫帚、铁扒子等农具。在平展的院子里,暖暖的秋阳下,一场关于诗歌与人生的对话自然而然地展开。
命运的转折:一箱书打开的新世界
“家里几口人?收入主要靠啥?”马海盈会长亲切地问道。
“父母、弟弟和我。结婚后,丈夫叫麦穗(乳名)。”王鸿贤平静地回答,“家庭收入的80%多来自种蒜,多时种8亩。其他还有种粮食的收入。养蜂占收入来源的比重比较少。”
当被问及上学情况时,她的回答让人惋惜:“小学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但只上了几天。因家长有病辍学了。”
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4岁那年。
“我遇到村里一个在部队给领导当过文书的长辈。他从部队回来,没带别的啥,带回一大箱子书。”王鸿贤回忆道,眼睛里闪着光,“我知道后去借看,他乐意让我看。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短篇小说选、《诗词入门》等。”
马海盈会长感叹道:“一箱子书,给你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那是你梦想的开始!每个人切入一个领域时都会有一个触发的开关。”
16岁时,王鸿贤开始写诗。2004年,机缘巧合,她在书展上遇到一位老师,对方惊讶于她对书法的理解,介绍她去了诗词学会听课。从此,她开始系统学习诗词格律。
36岁时,她的一首词被选入《中牟诗词三百首》。诗歌的种子,终于在岁月的土壤中破土而出。
生活与诗歌:在劳作中寻找诗意
“你是如何处理好写诗与干农活的关系的?”面对这个问题,王鸿贤的回答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劳动之余,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后来我一边干活,一边听下载的电子书,听很多关于诗词的内容。边干活边听书,不知不觉地活就干完了。”
在她的世界里,劳动与诗歌从来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滋养的存在。
“家里人支持你写诗吗?”
“丈夫不支持。那时我去听诗课,他不让,说耽误干活。于是,我编个理由偷偷去听。”王鸿贤微笑着回忆,“他还撕过我的诗稿,我心里不舒服但不吵架,就下地干活了。回来时,丈夫又给我贴好了。他这个人可好。他现在不支持,也不反对。”
生活的重压从未让她放弃对诗歌的热爱。相反,她在艰辛中活出了人的尊严,在汗水中找到了诗意的栖息。
“但我儿子很支持。他考上郑州的一所高校,毕业后参加省考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警察。我出诗集他还写了一篇文章支持我。”说这话时,她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坚韧与温暖: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王鸿贤的人生,本就带着几分“诗与远方”碰撞“柴米油盐”的韧劲。
她初中仅读三天便辍学,原因是母亲患伤寒误诊,年幼的她用稚嫩的双肩扛起家庭重担。十二岁时,她便跟着大人浇地、干农活,父亲因白内障摸索着劳作的模样、母亲术后恢复期的叮咛,这些苦涩的过往,最终都化作了她生命中坚韧的养分。
可即便在最忙碌的田间地头,她也没丢下心底的“诗芽”——小学时背诗比旁人快,老师点她名背书时的自豪感;14岁那年借到线装繁体字《诗词入门》时的惊喜,都让她在繁重劳作中,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
“在学诗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啥?”
“自己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我自己下载了新华字典,写诗时一些字词含义或者平仄弄不准时查一下,我写的诗都是新韵。自己底子差,得下苦功夫。我原来常借书,抄诗背诗,与儿子一起比赛看谁背得多。”
“写诗带给你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一边劳动一边写诗很快乐,我从来不觉得劳动苦。”
这些回答,展现了一个温暖向上、乐观坚强的灵魂。生活的磨难没有击垮她,反而锤炼出她金子般珍贵的生命底色。
劳动者的诗篇:带着泥土气息的创作
王鸿贤的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扎根生活,带着浓郁的泥土气息。
“她的诗里有泥土味,有生活气,是活着的诗词。”张志钦副会长翻着王鸿贤的诗集《田间拾韵》,忍不住赞叹。
诗集中,既有“种蒜听书不觉累”的劳作日常,也有给获奖儿子写的《贺逢潮获奖》,甚至连丈夫“麦穗”的乳名,都化作诗集内文上的图案,藏着农家夫妻的温情。
“刚开始写一首七绝要一星期,律诗更是花了三年才写成一首。”王鸿贤笑着回忆初学写诗的日子。没有高学历加持,她就把经典诗词抄到本子上或者纸片上,后来录成录音反复背诵;干农活时听着“番茄畅听”里的诗词解析。现在正在听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常在蒜地间、蜂箱旁构思诗句;灵感来了,就掏出手机记下来。一次,他儿子发现一只蛤蟆跳在一只落满雨水的碗里,让妈妈看,并说:“如果你能把这一现象写成诗我就真服你。”于是,她经过构思,写成了一首七律《雨后碗中见一蛤蟆》:
粗瓷海碗贮天浆,误闯萌蛙认水乡。
短腿拨波纹细细,圆睛凝雾意茫茫。
昔于井下听风语,今向云边看鸟翔。
休叹此隅方寸小,半掬清浅亦汪洋。
她解释说,我写这一现象,不单是写蛤蟆,诗中也有自喻。
“在诗词创作中,今后有什么打算?出过诗集吗?”
“我就写我的日常,写我熟悉的生活。从没有出过远门,也写不成旅游方面的诗。我已出了一本诗集《田间拾韵》。现在又够出一本了,但还没有打算出。今后会一直写下去。”
发现的价值:劳动者诗人的社会意义
马海盈会长表示,此次走访王鸿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聊天拉家常。作为河南诗词学会,应该把触角伸向基层,瞪大一双眼睛去发现,发现普通的劳动者在劳动岗位上坚持写作的诗人。
“他们才是最可值得尊敬的人!生活的重压并没有夺走他们对诗意的憧憬,他们在艰辛甚至艰难的境遇里,去苦中寻找诗意,从眼泪和汗水中活出人的尊严!”
马海盈强调,诗的起源源自劳动和祭祀。因此,劳动者写诗,正是一种对诗之本质的回归。王鸿贤的价值需要发现,她的故事需要传播,农家女可以活出诗意人生!她的作品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带着泥土气息,带着农家人的光影和苦乐,带着生活中的细微与生动!
从她的故事可以引申出,写诗并不令人畏惧,并不是象牙塔中的游戏,诗就在普通民众中,就在农具的起落处,就在琐碎的日常生活里。因此,应该放大王鸿贤和类似于她这种诗人的社会价值!这对乡村振兴,对乡村文化建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效应。
据同行的郑州市诗词学会吴国顺副会长介绍,王鸿贤之外,中牟县、新密市、巩义市等地还有一些优秀的农民诗人,有的平时口袋装着纸片,有灵感就写下来。有的还在北京的刊物上获了奖。
诗意的延续:放大基层诗人的社会效应
走访接近尾声,马海盈会长表示,后续将通过学会中州诗词公众号推送王鸿贤的作品并组织诗评作者为她撰写评论。同时,学会还计划开展基层诗人走访活动,让更多像王鸿贤这样的创作者被看见。
王鸿贤一一签字赠送她的诗集《田间拾韵》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学诗,最关键的是用心。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王鸿贤坚定地将如今的一切成绩、创作秘诀概括为这简短的一句话。
院子里的蜜蜂还在嗡嗡作响,阳光洒在桌上的诗集上,那些带着生活温度的诗句,仿佛也跟着亮了起来。
发现王鸿贤,不仅仅是发现一个会写诗的农民,更是发现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在劳动的负重中依然保持诗意的心灵品质,一种在劳作中依然追求精神高度的生存姿态。
她的存在,她的创作,生动地诠释了:诗不在远方,就在脚下的泥土中;诗意不在刻意的营造里,而在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而这,正是河南诗词学会此次“发现”之行最珍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