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周文彰:从抗战诗词学习伟大抗战精神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革命志士仁人写下了大量抗战诗词,这些作品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抒发抗战情怀、记录抗战生活、鼓舞抗战斗志、培育抗战精神的重要作用。其中,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朱德、董必武、陈毅、郭沫若、谢觉哉,著名抗日英烈吉鸿昌,文化名人柳亚子、郁达夫、叶圣陶等人的诗词最引人瞩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我东北全境。然而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诗人们则用诗笔表达义愤填膺的心情。

1931年9月23日闻辽宁失陷之后,李贯慈写下《哭辽东》:

哭罢江山无泪流,亡国惨祸已临头!

恨尔民贼方得意,哀此匹夫能不羞?

复我片土可百世,杀敌一毛足千秋!

男儿一副好身手,拼将热血洒神州。

诗人以极度悲怆的笔调开篇,形容国家危亡之痛已至极致,连眼泪都已流干,凸显了深重的绝望与哀伤。于“恨尔民贼方得意,哀此匹夫能不羞?”的愤恨交织后,情感由悲转怒,欲以“复我片土可百世,杀敌一毛足千秋!”鞭策复土雪耻,强调了抗争的意义在于不屈的意志。最后号召男儿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充满视死如归的豪情,将全诗推向高潮。篇中“民贼得意”与“匹夫羞耻”、“无泪流”与“洒热血”的对比强烈,形成了延绵不绝的情感张力。

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39年12月13日,张恨水写下一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他的《十二月十三日——感怀金陵怆然有作》:“江山如泣半模糊,此日前年失大都。城里遗民三十万,可能一哭似予无?”“百万哀鸿半死生,膻腥一片黯春明。遥知黑月丹枫下,今夜陵前有哭声。”“纸醉金迷送合城,九州铸铁错轻成。世家几个秦淮客,又向巴山颂太平。”作品笔调沉郁苍凉,有宏观描写,也有细节叙述;有哀痛,有怜悯,也有反思和悲愤。如以“黑月丹枫”渲染南京沦陷后的肃杀氛围,暗喻血色与黑暗。以“九州铸铁错轻成”化用典故,痛斥当局抗战决策失误,导致南京陷落。语言凝练沉郁,用典精准,将个人哀思与民族苦难融为一体,是抗战诗歌中极具历史价值的血泪之作。

抗战烽火随着日寇铁蹄的扩张而熊熊燃起,中华儿女毅然奋起抵抗,以不屈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在中华大地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共同抵抗外敌。同样,这些抗战诗词作为民族记忆的载体,其价值也远超文学本身,在凝聚民族精神和唤醒抗争意识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经“血与火”淬炼出的诗句犹如一柄柄精神的火炬,记录历史,照亮未来,凝聚起穿越时空的巨大力量。今天读来,仍能够从中找到鲜明的时代特征,领略“上下求索”的家国情怀,成为我们今天理解“抗战精神”的鲜活教材。

对于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里,仅就我所见,谈谈洋溢在抗战诗词中的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郭沫若《归国杂吟》: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逃亡日本的郭沫若离别妻子儿女,毅然回国参加抗战。归国途中,步鲁迅先生《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诗原韵,写下这首爱国热情飞扬的《归国杂吟》,昂然发出了万众一心、同心同德的高亢声音。其中“欣将残骨埋诸夏”视死如归,“哭吐精诚赋此诗”感人至深。尾联更是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民族呐喊,号召全民团结抗战。全诗用典精当,情感炽烈。

1933年,抗日同盟军攻克察哈尔,时任北路前敌总指挥的吉鸿昌亲临多伦前线,对战士讲话时作了这首《进攻多伦训誓》:“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贼杀我,即我杀贼!半壁河山,业经变色。是好男儿,舍身救国!”全篇运用口语表达,情感外露,如直白呐喊,直接表达对日寇的仇恨和为国献身的决心,斩钉截铁,极富感染力。这首诗不仅是对战士发出的振聋发聩的战斗号召,也是吉鸿昌誓死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的战斗宣言。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语言可以成为与枪炮同等重要的“武器”,用最朴素的文字,点燃一个民族的抗争之火。

林伯渠的《和柳亚子先生》,以深沉的家国情怀,感慨时局动荡,赞颂文人志士的担当精神:“士到危时方见义,国无净土怎为家。岿然南社风流在,珍重文章报国华。”其中,“士到危时方见义,国无净土怎为家”堪称警句,它强调危难时刻才见真豪杰;若国家破碎,个人又谈何家园?最后“岿然南社风流在,珍重文章报国华”赞美柳亚子等南社文人风骨犹存,以文章报国,寄托对文化救国的期望。全诗从天下大势写到个人情怀,结构清晰,语言凝练。

何香凝《感怀》:

飘泊天涯隐桂林,国愁家恨两相侵。

难行蜀道知何故,事出无因却有因。

戎马关山欲暮天,怕登楼见月团圆。

思乡更痛河山碎,劫后余生又两年。

此两首诗情感真挚深沉,语言质朴自然,通过对自身经历和内心感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饱受离乱之苦、痛感河山破碎的心境,抒发内心深处的国仇家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当弟子与儿子从军抗日时,黄俊写下这首《送门人宋幼庚、儿子立坚从军抗日》的临别赠言,字字铿锵,饱含家国大义:“代父能杀贼,慰心壮志坚。辛劳莫退后,战阵勇当前。扫尽豺狼迹,磐安家国全。兴亡尔辈责,爱惜好韶年。”首联彰显两代人的抗敌决心,流露师长兼父亲的欣慰。尾联掷地有声,将青年从军定义为时代使命,在壮烈中更添温情,暗示以青春卫国的崇高牺牲。语言质朴如口语,却自有一股浩然之气,真实记录了全民抗战背景下普通人的情怀心声,这种平凡人的大义,成为抗日战争中最动人的力量。


雕塑 《大刀进行曲》   潘鹤、梁明诚 作   立于中国美术馆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毛泽东《挽戴安澜将军》: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首联运用典故,喻指戴安澜受命于危难之时,出征抗日,其过程充满艰难困苦。中二联揭示了戴安澜将军率领的机械化师,慷慨赴国难,特别盛赞了远征军在东瓜和棠吉的战斗,经过极其艰苦的浴血奋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展现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将英雄奋斗牺牲的意义提升到“壮志”的哲学高度。戴安澜将军虽然不幸沙场殒命,然而他实现了抗日救国的壮志,虽死犹荣。这首挽诗满怀真诚地歌颂了戴安澜将军的抗日伟绩和反侵略的英雄气概,赞扬了中华民族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也表达了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支持一切爱国力量抗日救亡的正义行动。

在《太行春感》这首七律中,朱德写道:“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通过描写太行山的巍峨高耸、气势森严,带出革命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势,在敌人面前展现出一种不可侵犯的力量。同时直抒胸臆,展现诗人的爱国情怀与壮志,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激励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斗志。

抗战将士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叶圣陶在其《长亭怨慢·颂抗战将士,言不尽怀》中有动人的颂扬:

最前线、炮声含怒。赳赳桓桓,似潮奔赴。此役光荣,寻常征战岂其伍。众心无二,拼血液,东方虏。热泪几多腔,保一寸、中华土。  艰苦。尽忍饥耐渴,况复弹飞如雨。伤残死灭,尽都替国人担负。未愿任、正义催颓,又挑上两肩维护。问两字英雄,此外伊谁堪付。

“此役光荣,寻常征战岂其伍”强调了这场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和特殊性。“热泪几多腔,保一寸、中华土”抒发了将士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怀一腔热血,愿为保卫每一寸国土而战。

卢前的《满江红·送往古北口者》,以慷慨悲壮之笔,书写了抗战时期的民族血性:

如此乾坤,当慷慨、悲歌以死。君不见,胡尘满目,残山剩水。万里投荒关塞黑,几家子弟挥戈起。问江淮、若个是男儿,无余子。  且按剑,从新誓。岂肯洒,英雄泪。纵天真亡我,死而已矣。叱咤风云惊四海,凭君一洗弥天耻。细思量、三十九年前,伤心事。

上阕以“胡尘满目”直斥日寇侵略,以“残山剩水”痛陈国土沦丧,“几家子弟挥戈起”则凸显民众抗争。下阕以“按剑从新誓”展现不屈意志,“纵天真亡我,死而已矣”更显玉石俱焚之志。结句追忆甲午之耻,将抗战置于近代屈辱史中,强化救亡图存的紧迫性。全词熔铸岳飞《满江红》的壮烈与辛弃疾的豪放,以“叱咤风云惊四海”的磅礴气势,喊出了洗雪国耻的时代强音。


油画 《地道战》 罗工柳 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陈毅的七律《“七七”五周年感怀》,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阶段,请看其中四句:“即今抗战艰难日,累累新坟启我思。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以“艰难”“累累新坟”“五年碧血”描写了抗战的流血牺牲,歌颂抗日军民的不屈精神和忠贞志气。

左权是抗战中我军牺牲职务最高的将领之一,朱德1942年6月《悼左权同志》: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诗句以凝练的语言、磅礴的气势,通过直抒胸臆和定格英雄壮举,对左权将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充满沉痛与崇敬。这首诗以极简篇幅,完成了对左权将军的精准画像与精神礼赞:他是“卫吾华”的英雄,是“太行浩气”的化身,他的牺牲如“清漳血花”,虽悲壮却永恒。此作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情感的温度,成为缅怀革命先烈的经典之作。

朱德还有一首《赠友人》:

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此诗语言质朴,气势磅礴,短短四句,浓缩了对抗日形势的洞察、对人民力量的信任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自信挥戈能退日”语义双关,尽显对抗战胜利的强大信心。郭沫若的《和朱总司令赠友人诗》:“三年抗战起群雄,谁借周郎一夕风。夜夜杀声寒敌胆,江淮河汉尽流红。”诗以激昂而沉重的笔触,勾勒出抗日战争的壮阔与惨烈,篇中激荡着民族斗志与悲壮情怀。这首诗跳出单纯的唱和,以历史典故勾连现实,用血色画面定格战争惨烈,既展现了中华民族“抗敌胆”的斗志,也铭记了“流红”背后的牺牲,直击人心,成为抗战时期文人以诗明志、缅怀牺牲的生动见证。

吉鸿昌《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以“恨”起笔,直击肺腑的痛悔与愤懑,是对自身未能战死沙场的自责,更是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情感浓度直击人心。以“国破”立论,表达舍生取义的决绝与豪情,将个人生死彻底置之度外,于绝境中发出强有力的呐喊。

柳亚子《酹江月》:

年年今夜,问姮娥何事、敞开宫阙?俊侣招邀成盛会,惜少瑶樽浮白。筇杖登山,兰桡嬉水,共此团圆月。相思江上,生憎镜里华发。  无那东望秦淮,北瞻辽水,顾影成凄咽。名士新亭馀涕泪,惭愧刘鞭祖楫。乌鹊南飞,旌旄西驻,待补金瓯缺。琼楼玉宇,人间天上愁绝。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对祖国河山沦陷的悲愁心情,渴望像祖逖等古代志士那样中流击楫,力挽狂澜,收复河山。


周文彰书法作品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陈毅1936年夏季写的《赣南游击词》,虽不是对抗日战争的描述,但真实反映了那个时期生活的异常艰苦与人民军队的坚忍不拔: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

通过对游击队生活片段的描写,真实记录了当时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展现了游击队员们不畏艰难、顽强抗争的革命精神,以及他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主义态度。这些诗句,让我们能深切体会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与革命先辈们的伟大。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老一辈革命家和著名抗日英烈始终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必胜信念。“四顾渺无际,天风吹我衣。听涛起雄心,誓荡扶桑儿。”这首《登祝融峰》是叶剑英元帅的一首豪迈诗作,展现了登高望远的壮阔胸怀与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心。前两句以写景起笔,勾勒出祝融峰顶的苍茫景象。后两句由景入情,在松涛激荡声中迸发豪情。前联静观,后联疾呼,以诗明志,掷地有声。

郭沫若《登南岳》:

中原龙战血玄黄,必胜必成待自强。

暂把豪情寄山水,权将余力写肝肠。

云横万里长缨展,日照千峰铁骑骧。

犹有邶侯遗迹在,寇平重上读书堂。

此诗以磅礴气势描绘抗战的壮烈图景,表达必胜信念与自强精神。首联化用《周易》典故,展现战争的惨烈,坚定宣示民族斗志。颈联以长缨喻抗日力量,以千峰比喻抗战铁骑。尾联借唐代名相李泌的读书堂遗迹,抒发对和平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的信念。

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全国各地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欢庆来之不易的时光。诗人同样激动万分,写诗庆贺。谢觉哉《抗日战争胜利》具有代表性:“八月十五复仇节,八月十五胜利天。伏尸流血五千里,尝胆卧薪一百年。虎待全擒须扫穴,鱼还未得莫忘筌。拼将福祉贻孙子,嘉岭山头看月圆。”这首七律以“八月十五”双关(中秋与胜利日),抒写抗战胜利的深刻历史意义。全诗熔铸史诗气魄与哲理思考,在欢庆中不忘历史教训,堪称抗战胜利诗歌的典范之作。

写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要单独对伟人毛泽东同志表达由衷敬意。据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从1931年到1945年的抗战期间,他一共写有13首诗词。他的诗词就是一部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史。在1931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和全民族抗日战争两个时期。无论在哪个时期,无论战争状态和他个人境遇如何,毛泽东的诗总是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抗战期间最著名的就是《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挽戴安澜将军》。

我们今天难以理解、更难以体会的是,在那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硝烟弥漫的战争间隙、不知明天是否还活着的生死关头,伟人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和著名抗日英烈们何以能够写下这些激情满怀、感人肺腑的诗篇?比如陈毅同志,在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前,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陈毅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本以为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这就是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这里列举其一: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这首诗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它既是陈毅在生死关头的绝笔,更是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捷报飞来当纸钱”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这一独特的比喻,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出将个人生死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的崇高境界。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抗战诗词体现的伟大抗战精神。这种精神,能激励我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迎难而上、永不退缩;而这份对胜利的执着信念,更会指引我们更好地凝聚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行。



(本文刊发于人民政协报2025年7月30日讲坛版)


在线人数:1490今日访客数: 17323今日页面浏览量: 27174总页面浏览量: 145077055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