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张孝玉:我的诗词书法理论文章及著作全景归纳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近几年自投身诗词书法理论研究以来,我始终秉持“以文证史、以艺弘道”的治学理念,对书法、诗词、书画鉴藏的思考凝结为百余篇理论文章,发表于国家级专业刊物,也深耕古籍整理与专著创作,形成“文章立说+著作传世”的双轨成果体系,既聚焦历代名家艺境,也扎根乡土文化脉络,践行“纵向探源传统、横向服务当代”的研究初心。

一、理论文章:深耕三大领域,构建传统文艺研究矩阵

我的理论文章以传统文艺核心领域为发力点,覆盖书法研究、书画鉴藏与乡贤挖掘、诗词理论三大方向,累计发表于《书法》《书法报》《中国书法报》《中国书法报》等专业书法报刊发表百余篇,形成体系化研究成果。

(一)书法理论与名家研究:构建跨时代书家研究谱系

以“书家个案+流派演变”为双主线,覆盖唐宋至近现代20余位代表性书家,梳理书法美学发展脉络:

1. 唐宋经典书家研究:聚焦“尚法”“尚意”转型期核心人物

颜真卿:《“书和血泪,法逾钟王”——论颜真卿的书法艺术》(2017年3月8日《书法导报》),从“安史之乱”际遇切入,解析其书法突破初唐法度、开创楷书新境的价值。

苏轼:两篇同名论文《退笔如山未足珍——苏轼与宋代尚意书风》,分别发表于2017年1月17日《书法报·书画天地》、2017年2月22日《书法导报》,阐述“我书意造本无法”对宋代书风的引领。

李邕:《“英风豪气今何在”——李邕与唐碑版行书》(2017年5月31日《书法导报》),研究“以行书入碑”创新,填补唐代碑版行书研究空白。

2. 明清至近现代书家研究:形成系列化成果,部分文章多次打磨刊发

吴玉如:《二王称极则——吴玉如书法实践与思想》(2017年荣宝斋《艺术品》、2020年6月10日《书法导报》)+《吴玉如行书中的晋人精神》(2017年8月8日《书法报·书画天地》),系统解读其对“二王”书风的继承。

梁巘:《通会之际 人书俱老——梁巘生平及其行书创作研究》(2017年《书法导报》《书画世界》、2021年《新安艺舟》),每次刊发补充新文献,成为梁巘研究重要参考。

台静农、谢无量等:《诗书同修 沉郁劲拔——台静农的生平、交游与书法》(2018年第八期《书法》)、《独抱凌云万古春——谢无量行书简论》(2019年3月26日《中国书法报》),挖掘学者型书家的文化心境与笔墨特色。

3. 书法流派与美学研究:宏观梳理流派演变与美学关联

《“北碑南帖”——清代“帖学”与“碑学”之辩》(2017年6月21日《书法导报》、2020年《大众书法》第四期),厘清两大流派审美差异与融合关系。

《论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美学之关系》(2017年8月29日《书法报·书画天地》),从“意境”“气韵”“风骨”切入,论证书法与传统美学的深层关联,成为书法美学教学参考资料。



(二)书画鉴藏与乡贤研究:激活地方文化遗存的学术实践

作为安徽霍邱人,以地方乡贤为核心,形成“研究+实践”联动成果,部分支撑古籍整理:

1. 裴景福专题研究:历时14年,7篇论文构建完整框架

早期:《著名文物鉴赏家、收藏家裴伯谦》(2007年9月19日《书法导报》),首次系统介绍其鉴藏经历;《物聚所好,亦会有天幸——裴景福其人其书其藏》(2017年10月25日《书法导报》),补充书法创作特色。

核心:《裴景福与“壮陶阁书画录”》(2017年11月1日《书法报》)、《裴景福及其<壮陶阁书画录>》(2018年第三期《书法》),分析《壮陶阁书画录》文献价值,为古籍整理奠基。

深化:《裴景福书画鉴藏研究》(2021年7月7日《书法导报》)、《裴景福研究》(2021年第三期《书法赏评》),拓展交游网络与时代影响,填补清代皖籍收藏家研究空白。

2. 王潜刚与地方文化研究:抢救本土文化资源

《霍邱王潜刚书法书论研究》(2018年3月28日《书法导报》)、《王潜刚及其<清人书评>》(2019年第2期《书法》),系统整理其书论思想,对《清人书评》的解读为清代书法评论研究提供新视角。

3. 古籍整理配套文章:形成“研究-整理-再研究”闭环

前期裴景福系列论文的核心观点与考据方法,直接支撑2025年8月出版的《壮陶阁书画录》(明清卷)(1500余页),霍邱县委宣传部评价其“为地方文化‘培土’,激活乡贤文化脉络”。

(三)诗词理论与文化实践研究:践行传统诗词当代传承

以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身份,倡导“源于生活、归于传统”,文章结合实践提供路径参考:

1. 诗词精品创作研究:响应“精品创作年”号召

《精品来路待追寻》发表于2024年第四期《对联》杂志、《东坡赤壁诗词》等报刊,引发全国诗词界共鸣,为诗词质量提升提供思路。

2. 诗词与地域文化融合研究:以采风推动理论总结

2025年7月常州文化交流期间,创作《再到常州》(“龙城一别久牵心,故地重来百感深。寻幽古寺思禅意,访胜舣舟动逸吟”),并撰写《几回相忆是常州》短文发表于《常州日报》,探讨江南与皖北文化在诗词中的差异化表达。



二、专著与古籍整理:以著作传世,夯实文化传承根基

在理论文章基础上,通过专著出版、古籍校译,将研究成果系统化、经典化,形成可长期流传的文化载体。

(一)学术专著:梳理研究心得,构建理论体系

1. 《张孝玉书法文选》(2019年,团结出版社)

系统收录书法理论研究成果,梳理对历代书风、书家的研究心得,涵盖唐宋至近现代书法美学分析,成为书法爱好者与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书中部分观点被书法教育机构纳入教学案例。

2. 《<清人书评>译注》(2022年,团结出版社)

以王潜刚《清人书评》为核心,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对清代书法评论经典进行通俗化译注,补充背景史料与学术解读,为当代研究者理解清代书法评论体系提供清晰路径,获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推荐。

(二)古籍整理:抢救文化遗产,服务地方文脉

《壮陶阁书画录》(明清卷)(2025年8月出版)

基于2014年裴景福专题研究,对清代重要书画鉴藏文献《壮陶阁书画录》(明清部分)进行校勘、翻译与注释,全书厚达1500余页,纠正原书多处版本谬误,补充鉴藏背景与书画流传脉络。

出版座谈会被列为地方文化传承重点活动,获安徽省书协副主席季永、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夏冬波等专家高度评价,霍邱县委宣传部称其“激活乡贤文化脉络,为地方文化建设注入历史底蕴”。



三、成果特点与学术价值:三重统一,践行文化传承使命

(一)成果特点

1. 平台权威性:90%以上理论文章发表于国家级核心刊物《书法》5篇、《书法导报》38篇、《中国书法报》3篇、《书法教育》杂志1篇、《青少年书法报》6篇、《书法赏评》8篇、《书法报》6篇、《对联》杂志3篇、《中华辞赋》1幅、《东坡赤壁诗词》5篇;专著由团结出版社等正规机构出版,确保成果学术高度与传播质量。

2. 研究系统性:同一对象采用“系列论文+专著/古籍”递进式研究(如裴景福:7篇论文+1部古籍整理;王潜刚:2篇论文+1部译注),构建完整学术链条,避免碎片化研究。

3. 实践关联性:理论成果直接服务文化实践——《精品来路待追寻》支撑诗词“精品创作年”,裴景福研究支撑古籍整理,书法理论服务书法教育,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的良性循环。

(二)学术价值

1. 文献填补:对裴景福、王潜刚的研究,填补清代收藏史、地方文化史空白;《壮陶阁书画录》校译抢救珍贵鉴藏文献。

2. 方法示范:书法研究创“人生际遇+艺术特色+时代影响”三维分析法,诗词研究提“传统格律+当代语境”创作法,为青年学者提供可借鉴的研究范式。

3. 文化传承:成果始终贯穿“传承传统、服务当代”主线——书法研究服务教育,诗词理论服务普及,乡贤研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让传统文艺在当代焕发活力。

正如我在《论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美学之关系》中所写:“书法之美,在笔墨,更在文脉。”未来,我仍将以“文章立说、著作传世”为路径,在传统文艺的沃土中持续耕耘,让理论与著作成为连接古今、传承文脉的坚实桥梁。

(张孝玉: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转自《诗书聚焦》公众号

在线人数:1279今日访客数: 118747今日页面浏览量: 184294总页面浏览量: 153284267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