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谈诗美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叶如强


诗有三美,为音乐美、绘画美、境界美。

音乐美,其一为域外古典诗步、尺、顿、韵,抑扬格。其二为中国诗词曲赋音节、平仄、押韵,交韵、抱韵,回环、叠音、叠韵。 其三为古今自由诗随心律动、自由消涨,但大抵也应抑扬顿挫,尽量押韵。

诗的音乐美还体现在韵脚和诗体、词牌等的选择上。在用韵上,忧郁时用字哑音;快乐情调,声音洪亮。有些韵适合忧伤,有些韵适合壮烈;洪亮级的表现豪放。有的相对柔和,有的比较细微。

就诗体而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古风乐府律绝,或慷慨沉雄,或灵动飞扬,或典雅通俗,给人的音乐感受大为不同。

词的文情必须与词调之声情一致。压抑凄凉类的,缠绵婉转类的,豪放激壮类的,词牌选择必然不同。

绘画美,其一视觉形象,状描自然形象,社会人生,摹形取神。其二幻觉形象,天堂、地狱、梦幻、仙境,开创第二自然。其三动态形象,亦称“音乐的绘画”,例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樯橹灰飞烟灭”,置千里时空于眼前,画笔无法画之,文笔、诗笔却能写之,当为最善。其法为“化静为动”,“化美为媚”,视听通感。

境界美,其一为“物境”,视觉与幻觉形象是也,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如“悬圃”、“蓬莱”,前实景,后虚景也。其二,“情景交融”,将情绪灌注物象,将物象系之于情绪,可称之为情境。其三,“意与象通”,将思想寄托物象,用物象隐喻思想,是为意境。

“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以比兴之法营造情境、意境曰“隐”,亦需以赋法“秀”之,致力“隐秀两浑”。所谓“隐”者,为“诗体”也;所谓“秀”者,为“诗眼”也,常以直言铺陈,一矢中的,一语惊心。

通篇皆“隐”,深藏不露,极易混淆视听,坠入深渊;通篇欲“秀”,如饮淡水,思之无味。古国“神韵派”消遁,西方“意象派”折戟,当今“朦胧诗”寂寞,穷“隐”无“秀”是也。中西标语口号诗之类,文不顺者提笔先诗,成篇散文押韵,称其为诗,何以烟消云散,成为笑谈,欲“秀”无“隐”,“秀”也无矣。诗应先寻其“隐”,复以“秀”出其“隐”,方为“隐秀两浑”。

诗有三美,无论何美,均应以情感思想率之,无情感思想莫写诗。情感欲流难阻,非抒不可;浮想联翩,思想欲诉人类不可,方能成诗。情感为血,或曰“风”也;思想为魂,或曰“骨”也。有情有思无此三美,亦成诗也;三美为翼,可载情思至无穷远方。

在线人数:1198今日访客数: 8434今日页面浏览量: 18484总页面浏览量: 133917004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