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二五九)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259)


·郑珍《芝女周岁》诗之“前阡桂之树”芝女周岁

[清]郑珍


忆我去年春,二月初四吉。

将就礼部试,束装指京室。

酸怀汝祖母,不忍见子别。

倚橧饲么豚,泪俯彘盘抺。

此时汝小蠢,尚是混沌物。

艰苦徒万里,无才分宜黜。

岂知出门后,慈念益悲切。

前阡桂之树,朝暮指就啮。

子身向北行,母目望南咽。

旁人强欢慰,止令增感怛。

所幸越七日,先生尔如达。

半百甫为祖,忻忭那可说。

乃令念儿心,渐为抱孙夺。

吁嗟赖有此,不尔得今日。

生女信为好,比邻不远出。

为纪晬盘诗,悲忻共填结。


网友知畏斋问:钟教授,又要打扰您了。郑珍诗中的“前阡桂之树”一句没有看明白,特向您求教。

钟振振答:郑珍的这首五言古体诗,见其《巢经巢诗文集·诗集》卷一。顺便说一句,其中“泪俯彘盘抺”一句,“抺”字义为摸,音“妹”,出韵了,必误。当作“抹”,“抹泪”二字拆分在第五字和第一字,但相互的关联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在这首诗里,诗人详细而具体地描写了他二十一岁赴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离开家时和离开家后,母亲因舍不得刚成年的儿子离家远行,十分伤心的种种表现,真实而感人至深。

“前阡桂之树”,字面义并不难理解。“阡”是田地中间南北方向的小路。此句直译便是:前方向北小路上的桂花树。

为什么要写这桂花树?且看下句“朝暮指就啮”。诗人是贵州遵义人,进京赶考,京城顺天府(今北京)在贵州的北方,故诗人是向北走的,这个“阡”字下得十分精切。诗人走后,母亲朝朝暮暮眺望北方,看到前方路上的桂花树就恨恨地咬自己的手指头。

郑珍的母亲和那桂花树,到底有什么过不去的呢?

这就要说到“桂”与科举考试的关联了。

《晋书》卷五二《郤诜传》载:“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帝笑。侍中奏免诜官,帝曰:‘吾与之戏耳,不足怪也。’”晋武帝要郤诜作自我评价,郤诜答道:“为臣举贤良时,对策名列天下第一。为臣就像桂树林中的一根枝条,昆山中的一片美玉。”武帝因为他出言不逊而笑起来。职权相当于宰相而负有谏诤责任的侍中奏请武帝罢他的官,武帝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别当回事。”

这个典故中,并没有“折”字。但郤诜自诩为“桂林之一枝”,自然有“折”的意思隐含其中。不过,他只是把自己比作“被折的桂枝”,并没有自己“去折桂枝”的意思。且晋代的“举贤良”,还属于“推荐制”,也不同于后世科举的“考试制”。

然而,“举贤良”的“对策”也是要评等第的,可以视同“考试”。故至迟在唐代,人们已经用“折桂”来比喻科举考试成绩优异而登第了。薛业《晚秋赠张折冲此公事制举》诗曰:“位以穿杨得,名因折桂还。”李白《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诗曰:“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岑参《送滕亢擢第归苏州拜亲》诗曰:“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顾况《送韦秀才赴举》诗曰:“芳桂君应折,沉灰我不然(按,即‘燃’)。”窦牟《酬舍弟庠罢举从州辟书》诗曰:“之荆且愿依刘表,折桂终惭见郤诜。”李端《元丞宅送胡濬及第东归觐省》诗曰:“登龙兼折桂,归去当高车。”刘商《送杨行元赴举》诗曰:“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武元衡《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诗曰:“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龆年。”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诗曰:“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胡曾《咏史诗·下第》曰:“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皆是其例。

郑珍之所以离家远行,不就是为了考进士“折桂”吗?他母亲之所以见“前阡桂之树”而恨得咬指头,不啻是说:考什么进士,“折”什么“桂”!我们母子的离别,都是那桂花树给害的。没它,我儿小小年纪会出远门吗?

诗人家门外的“前阡”,是不是真有桂花树?我不知道。诗人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见此树便恨得咬指头?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郑珍此诗真写得好。即便虚构,也是“艺术的真实”,即用高妙的艺术手法对“生活的真实”作了精加工的一种更高级形态的“真实”。

在线人数:920今日访客数: 59237今日页面浏览量: 126628总页面浏览量: 75439684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