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讯息
第二届大学生诗词创作营首场报告:AI 时代创造力的突围——诗教进阶之路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10月25日,第二届大学生诗词创作营特邀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省诗词研究院院长子川,在南京审计大学浦口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一楼心学堂,作题为《AI时代创造力的突围——诗教进阶之路》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国际学院副书记王静主持,江苏省诗词协会专家代表与我校师生代表共同参与。



子川指出,AI并非突然降临,而是自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时代起已逐步融入生活。如今,AI在知识覆盖面、信息处理速度与检索精度上远超人类,传统“学富五车”的知识优势正逐渐被技术所替代。他举例说明,若在《中华诗词大会》中引入计算机,那些令人惊叹的竞技冠军都可能被AI取代。但他同时强调,AI虽能复现知识,却难以复制生命的体验与情感的表达。子川以余光中《乡愁》及其本人诗作《汉字的发音》为例,指出诗歌的真正价值在于“诗性特质”——即个体情感、生命体验与独特认知的有机融合。因此,诗教必须从传统的审美教育,转向系统性的创造力培养,走上“进阶之路”。



围绕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入门与进阶,子川从两方面展开阐述。在国际交流层面,他结合在韩国、法国、美国的诗歌交流经验,指出“汉诗”概念在国际语境中更具包容性。他提出,AI降低了诗词写作的技术门槛,但也倒逼创作者回归诗歌本质:诗意、发现与表达。在写作路径上,子川强调格律是基础而非核心,真正的关键在于“诗的真情、诗的发现、诗的意韵”。他建议创作者从近体诗入手,理解律绝关系,进而注重意象营造、增强诗意密度与强度,并学会“关注笔墨之外”,为诗作保留多义性与想象空间。



最后,子川进一步强调指出,诗歌创作是激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路径。他提出三个发展方向:向新诗学习内容优先的思维,推动新旧诗体融合互鉴,在汉语本体中寻找表达根基。他以自己的诗歌作品《咬人的狗》《雨中访水绘园》等为例,生动展示了如何将日常体验升华为诗意表达,并强调:“AI可以模仿语言,但无法替代诗人对世界的敏锐感知。真正的创造力,源于个体对生命的真实体验与人文关怀。”

本次讲座深入浅出,理论与作品案例相结合,为青年诗词创作爱好者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指引,也引发了同学们对AI技术时代对人文学科学习的深度思考。


转自《南京审计大学国际学院》公众号

在线人数:1865今日访客数: 79460今日页面浏览量: 306096总页面浏览量: 167152928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