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讯息
我和交汇点的四次交会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我和交汇点的四次交会


      从扬州抗疫中的8月19日开始,到10月1日国庆节,新华报业的交汇点,40多天时间内先后发布4篇关于扬州市诗词协会的稿件,其中有3篇是1600字以上的长篇深度报道,另1篇也近1000字,每篇都配有图片,多篇加有链接。

      我作为这4篇报道的作者或采编过程的直接参与人,和交汇点的这四次交会、交集,深有感触。


第一次


      交汇点第一篇关于扬州市诗词协会的报道,发表在8月19日。

      就在两天前的一大早,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给我发来一首日本友人声援扬州抗疫的和诗《宰府寄情远》: “扬州灭疫围,民众志巍巍。宰府寄情远,平息敬白衣。”

      作者海村惟一是日本福冈国际大学名誉教授,文学博士。注文说“辛丑年葉月乙未日晨,拜悉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五绝》,感佩中国平息疫情的意志及其豪气!和文彰会长《五绝》之韵,吟日本汉诗以声援扬州迅速平息疫情”。

      我见到这首日本友人的声援诗作十分兴奋,等不及放在我们的抗疫诗词专辑刊发,当天上午就通过影响力更大的“扬州发布”单篇发布。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国际传播部主任孙庆发现后,凭着记者的职业敏感,很快设法联系到我釆访,后我又帮他联系到周会长采访。第二天孙主任和助手又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收集了丰富的相关背景资料。8月19日,长篇深度报道《一首日本学者声援扬州抗疫的诗歌,写满疫情下的人间温情》在交汇点推出。

      这篇文章中,不仅链接了我们的相关抗疫诗词微刊,还提供了全国各地声援扬州抗疫的诗词专辑链接。文中有大段釆访我的内容,并有大量反映扬州抗疫诗词征集活动文字。而日本友人主动“吟日本汉诗以声援扬州迅速平息疫情”,本身就足以说明我们这次诗词征集活动的影响力。

      这篇报道,先后被新华日报、网易新闻、新浪新闻、华人头条、扬子晚报网、中国江苏网、川观新闻等采用,产生很大影响。在这之后,我和孙庆主任始终保持联系。我们一有新刊发出,我总会转发给他,他每次都会点赞。


第二次


      交汇点关于我们征集活动的第二篇报道,缘于我写的一篇感言文章《草台班子唱大戏》 ,我这篇文章完稿于8月21日,正是我们三个系列的抗疫微刊同时出刊的最紧张的时候。我在文章中回顾了扬州抗疫诗词征集活动20天来的主要过程,讲述了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诗友、书友关注扬州疫情,创作声援作品投稿的盛况,也动情地描述了临时拼凑起来的,几乎就是个草台班子的编缉队伍,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攻坚克难,忘我苦战,编发抗疫微刊的事迹。

      文章完稿后,我马上想到孙庆主任,但又想他主要是搞外宣的,这篇属个人署名,带有文学色彩的稿子,发给他意义不大。后又想孙主任上次采访我时待人热情,整个采编过程和发出来的深度报道,远超我的预期,看得出他是个十分敬业实在的媒体人。他身为新华日报重要部门的负责人,应该手上有相应资源。

      于是,我在22号下午6点多钟,把稿子发给孙主任,请他“斧正修改”,同时也说了如有可能,帮助推荐给合适的部门或其他省媒采用。说老实话,当时心里也没抱太大期望。

      万万想不到的是,在3个多小时后,交汇点全文发出了这篇文章!当然,不是以个人署名文章发的,而是署为“通讯员 王群 ”,摇身一变为新闻作品,相关文字作了必要的技术处理,文章标题后加了一句话,改为《草台班子唱大戏,诗词微刊援抗疫》,这正是我想表现的主题。这又一篇深度报道,不仅配发了我当初提供的编辑部视频编务会的现场截图,还加了5幅我们已编发微刊的封面图片。此外,还链接了全国各地声援扬州抗疫的诗词作品专辑,可见编者之用心。

      这篇报道,是省媒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报道。扬州抗疫诗词征集活动。后有多家媒体转载。


第三次


      交汇点发的第三篇报道,是在扬州疫情结束后的9月24日,标题是《在苦难中花开万里!扬州55岁保洁员创作两千余首诗词》。

      在今年的扬州抗疫过程中,有过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和个人事迹,如医护人员、自愿者等等。而在抗疫诗词征集中活动中,扬州也涌现出一位先进典型,她就是身为保洁员的女诗友汪雯,其故事感人至深。

      年过55岁的汪雯命运多舛。她因家暴婚变,带着患癌且已转移的长女和上初中的小女生活。每月仅两千多的退休金难以为继,她又找了一份保洁工作,也不过每月增加两千元收入,而长女每月治病自费部分就要好几千元!去年她自己又不幸遇车祸遭重伤。

      就是这位不幸的女子,却酷爱诗词,多年来竟写了两千多首!更为感人的是,她在疫情期间,一边干着苦脏累的工作,一边还创作了50多首抗疫诗词,其中有不少精品力作,获得各方好评。因其突出表现,她被中华诗词学会破格“火线入会”。

      我们对这一抗疫典型十分重视,专门为汪雯编发一期个人抗疫诗词专刊《一位女诗友的吟唱》 。我还写了一篇同名文章,发表于《泰州晚报》的“坡子街笔谈”,详述了她的感人事迹,并联系扬州慈善部门,为她争取救助。

      为了进一步宣传这一典型,我又想到了交汇点。不过这次我联系的是我一朋友的太太,南京大学毕业的交汇点资深记者刘海琴。

      小刘我见过两面,山东青岛姑娘,人很爽快。我给了她我写的文章,并向她提供了我所掌握的全部背景材料以及汪雯的联系方式。一开始,她对写好这个报道似乎没什么把握,说手头的采访任务还较多,先研究一下材料,选好角度。后来,她对汪雯作了深入专访,进一步挖掘核实材料,终于写出了报道稿。

      9月24日晚交汇点发布后,小刘第一时间发给我听取意见。我浏览一遍,眼前一亮,真是一篇好稿!最难能可贵的,此稿把汪雯疫前诗词有些怨天尤人的“小我”,升华为疫中创作抗疫诗词的“大我”,立意上去了,大赞!我问小刘《新华日报》何时出来?她显得有些信心不足,说国庆前版面特紧,报纸采用的可能性不大。我随即回复:“肯定会用!这么好的题材,这么高的立意,这么妙的文笔”,哪个总编看到都会用。

      果然不出我所料,两天后的26日《新华日报》八版头条显著位置,刊登了这篇报道,基本无删改。接着,中国妇女报、手机网易、全国党媒信息平台、新华报业网等转用转载。其中,头条用的新华日报媒体号发的稿子,读者跟贴评论近1400条,基本是一边倒的正面评论。

      有读者评论说,“汪雯的诗词将扬州疫情与抗疫描写得淋漓尽致”;“她在精神的世界里已是花开万里”;“确实了不起,平凡里的巾帼英雄,苦难中的草根诗人”;“这位大姐的确很有水平,作品格律严谨、炼字精到,更难得紧跟时代、言之有物”。

      国庆节前,扬州市慈善总会负责人回复我,对汪雯一家的救助,正按规定程序抓紧办理。


第四次


      时间到了10月1日国庆节,长假开始了,人们尽情放松休闲。

      早6时多一点,我就收到周文彰会长发来的微信:“王会长,首先致以节日问候!发来的动员、计划、目录都看到了,看来国庆长假你们又休息不成了!扬州诗协真是翻开了新篇章!无论是从诗词事业看,还是作为家乡人,我都很高兴!望再接再厉,让扬州诗城的品牌在你们手里越来越亮!周文彰于10月1日6:06”。

      周会长提到的“动员、计划、目录”,说的是我头天晚上发给他的,在10月12日省诗协常务理事会召开前,我们要编发一期“2021扬州抗疫诗词征集活动”纸质杂志特刊的计划和目录。因为时间只有12天,且内容包括诗词、书法、各界评价、媒体报道、回顾回忆文章等诸多方面,市诗协给编缉部全体同志下了“战前动员令”,取消国庆长假,让大家发扬抗疫精神,再创一个新的“奇迹”。

      上午9点半钟,我又接到孙庆主任的微信:“王会长好!今天你们编辑部的成员(部分也可) 能否跟国旗来一个合影?我可以在我们的栏目里把你们的故事推广一下。”

      原来,孙主任在交汇点策划了一个图文并茂的国庆栏目。几天前我曾给他发了一期我们新出的微刊——“感人至深的奇迹”,内容主要是讲我们编辑部抗疫期间的故事。所以他在策划新栏目时又想到了我们。下午,我把近千字的文字稿写好,又拍了几张当天我们研究编务的现场照片,一起给孙主任发去。

      国庆节晚上9时半,交汇点发布了关于扬州市诗协抗疫诗词征集活动的第四篇报道,《扬州诗协:最有意义的一个国庆节》 。配有三幅图片,其中一幅是我和编辑人员在电脑前商量杂志封面设计,一幅是我们正在开编务会,办公桌、会议桌前方,都有一面自然摆放的鲜红的案头国旗。还有一幅,是编缉部9位成员,在疫后第一次线下会面的合影,交汇点在这幅合影下方作了一个说明:战斗力超强的“草台班子”。

      和前两篇孙庆主任经手的报道一样,我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编辑付岩岩,据说是一位年轻能干的中文系女研究生。


      以上就是近40天来,我和交汇点的四次交会。我相信,我们和交汇点的交会、交集,还会继续下去。

      最后想说的是,交汇点作为江苏的一个新闻移动客户端,也许目前还没有新华日报等纸媒的影响力,但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最明显的是其灵活机动、快捷方便。传统纸媒只能一天一期,定时出报,平台24小时都可以随时发布。纸媒往往受版面限制要控制字数,很少配发图片,而平台发稿根据需要安排文稿字数,当长则长,而且可以配发数幅图片,甚至可加上链接,让读者了解更多背景情况和相关资料。至于方便更不要说了,只要有个手机,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阅读。

(作者为扬州市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



在线人数:1967今日访客数: 116626今日页面浏览量: 174951总页面浏览量: 78478636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