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台江区诗词楹联学会2025年10月点评合集
发布时间:
阅读:次
归园田居
杨光辉
芦苇栖鸥鹭,沙塘跃鲤鲢。
动人风物少,藏在故园田。
聂涛点评:
这首《归园田居》虽未言年岁,字里行间透出经历世事后的淡泊心境。前两句绘景,后两句抒情,由内而外,由眼见到心动,气韵流畅,好兴致。
此诗句法结构工稳,首联“芦苇栖鸥鹭,沙塘跃鲤鲢”对仗工整,“栖”静、“跃”动,衬托出环境的幽静,展现了自然的生机,诗人以旁观者心态,暗含既融入又疏离的张力。“动人风物少,藏在故园田”,这里初看是淡淡的抱怨,实则是一个巧妙的反衬。奇景固然很少,但真正动人的景致,恰就“藏”在看似平常的“故园田”中。“藏”字可谓这首诗的灵魂,表达了诗人对故园风物的珍贵以及发现之喜,这种内敛需要用心品味。这首诗牢牢抓住了对自然与回归真挚的渴望。
国庆九州红
张德松
九域秋光韵不同,南疆竞蕊北陲枫。
江山却有通行色,万里长天一片红。
张乐友点评:
这首诗很应景,创作思路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就是标题俗了些,冷不丁地一看还以为老干体。
细读全诗,以九域秋光开篇,点出我中华大地国土之广博,秋色之殊异,破题入木三分,鞭辟入里,足见作者在创作方面的高超水准。
次句作者又在“九域秋光”的基础上用南北枫蕊具体强化了首句秋韵不同的实际呈现。为开篇破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支撑。同时次句也为下文江山同色制造出了足够的悬念,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心思引导读者的思路往南北秋色韵不同上面靠,突然第三句又说“江山却有通行色”,立马就把读者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为什么又说“江山却有通行色”呢?就引出了第四句,也是全诗的精髓所在:万里长天一片红。此时既是深秋又逢国庆,写景此时秋叶正红,抒情国庆节,我中华儿女爱国之心拳拳、一腔热血正在熠熠生辉的当口。
国庆假期偶得
俞飞阳
长假匆匆四日斜,乡居独坐伴烟霞。
整衣携兴赴筵去,漫剪光阴留一葩。
黄奕铭点评:
第一、二句明确了时间与地点,具体为国庆长假第四天的傍晚,彼时一人独自坐在乡下的居所之中。“斜”指代斜阳,在现代汉语里,其特指黄昏前向西沉落的太阳。这与标题所描述的情形相符,表意简洁清晰。然而,“整衣携兴赴筵去”一句,直接转入赴宴场景,与前文 “乡居独坐” 的独处状态缺乏过渡,使得诗意跳转略显突兀,读者易产生逻辑断层之感。因此,建议将第二句中的“乡居独坐”改为“有朋相约”之类意思相近的表述,以便为下文埋伏笔。之后,“漫剪光阴留一葩”意在记录生活中美好的瞬间。 是不是白话文翻译一下便通顺许多呢!
再咏《水》
黄循志
且从高处下崖巅,向往低洼绕岭前。
散落万千流细语,驰腾日夜起轻烟。
成云飘去随风舞,化雪时来润物眠。
亘古柔情何所寄,归终溪海映长天。
谢碧莹点评:
本诗通过描绘水从崖巅倾泻而下,直至汇入溪海的旅程,生动呈现了其“刚柔相济”的品性。颔联中“流细语”与“起轻烟”的细腻摹写,赋予水以灵动之姿;颈联则借“随风舞”与“润物眠”,进一步将意境提升至生命哲思的高度。尾联“溪海映长天”以开阔之景收束全诗,将水的亘古柔情升华至天地境界。
整体来看,这首诗意象流转自然,动静相生,哲理深远。不过,诗中“绕岭前”“润物眠”等表达略显熟稔,若能在情感层次的呈现上更求新意,或可使全诗的哲学意蕴更具个人色彩。
忆雨
谢文超
儿时最喜逢秋雨,慈母煨香偎火语。
檐溜穿苔作古琴,瓦盆承露似钟吕。
而今华屋听笙歌,此夕琼筵虚几俎。
淅沥连宵谙旧声,无人共话西窗绪。
王梓辰点评:
这首诗,用词典雅,情感真挚深沉,以“雨”为线索,串联起往昔与当下的场景,形成今昔对比。颔联对仗工稳,意象精妙,将檐雨、瓦露化为琴钟之音,颇具匠心;尾联平仄协调,余韵悠长。虽颈联对仗稍欠工整,但整体格律仍属规范,诗意的流转与情感的抒发未受影响。
八声甘州·中秋有感
施龙灿
望晴空皓月冷千山。年年又中秋。念苍苍天地,茫茫江水,正恁凝愁。满盏清辉对饮,明月几时休?万里烟波渡,一片孤舟。
醉后忧丝百结。恨庾郎书远,鸿雁难留。忆佳人泪湿,竟不忍回眸。步长廊、落红伤起,染秋霜、无语上西楼。池边柳,似春光好,旧梦重游。
黄鸿彬点评:
本词作以中秋月为背景,将个人身世之叹、离别之恨与家国之思层层铺叙,语言清丽,用典妥帖。整体格调苍凉,是首延续宋词传统的中秋怀人之作。
上阕,起句勾勒出中秋夜晴空、皓月、千山之典型意象,“冷”字凸显秋夜之清寒,暗蕴词人内心之孤寂,奠定全词“景冷情孤”的基调。次句,以直白笔触转合,“又”字藏时间感,有种年年相似之孤寂节点,为后文的“凝愁”“忧丝”埋下伏笔,起笔即有“由景入情、以简驭繁”之妙。接下来,情感维度随意象拓展逐步深化,先写宏观之愁,以天地的辽阔反衬愁绪的无边,仿佛天地江水都与词人同愁;再写当下之寂,“清辉对饮”乃中秋独酌的经典场景,“对饮”实则“独饮”,以“明月几时休”设问,将对月色凝视转化为对愁绪绵长慨叹;充分发挥了《八声甘州》本是慢词长调,以铺叙开阔、意境苍凉见长这一特点。
下阕,从“醉后”切入,情感更显浓烈,且善化用“鸿雁传书”之典故,将与佳人的阻隔、无法传情之遗憾写得真切;又以“泪湿”的具象动作、“不忍回眸”之细节,刻画回忆佳人时的痛彻,避免了抒情空泛,让“怀人”之情不至于空洞。
若论不足,乃意象承袭过重,新意稍欠。“孤舟”“西楼”“池柳”等意象虽典型,但未跳出传统闺怨羁旅范式,未出新境。
结句“似春光好”稍显突兀,秋夜的“池边柳”本萧瑟之景,直接说“似春光好”,却少了铺垫,易令人困惑,是柳的姿态似春光,还是忆中柳在春光里?因此,建议把“似”换成“记”字,明确“春光”为回忆中的景象,而非眼前柳的实景,彰显今昔之对比。个见!
校 对:罗正贵 刘杰文
彭祥光 黄奕铭 黄鸿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