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讯息
更多
福州市台江区诗词楹联学会2025年10月集体作品
福州市台江区诗词楹联学会 2025年10月集体作品 情系山河 大理游 王军 古城云幔收,洱海月如舟。 白族歌声里,金花下绣楼。 登泰山之南天门外 杜春炎 共踏危阶叩帝关,秋岚红翠染尘颜。 南天门外泉声起,湿了诗囊湿了山。 临清大通道 何平军 飞琼有恨众山崇,芳信唯凭青鸟通。 千嶂劈开云水阔,东西共沐大洋风。 也咏意萦西湖 郑天成 孤塔凌云蘸晓光,长堤曳水织烟苍。 千重树影涵秋韵,一镜湖波漾月凉。 飞鸟翱空传锦字,游鳞潜底漱瑶章。 诗心早逐东风起,映带晴川应远方。 登泰山 王光进 青松翠竹迎游客,流水溪边花草香。 万仞霄峰千复岭,一条梯道九回肠。 乘风东岳寻仙子,举足南天朝玉皇。 日出云霞伸手处,欲收几片饰衣裳。 北固晚眺 鲍荣龙 危栏独倚瞰神州,扬子滔滔起白鸥。 铁瓮云横吴楚坼,金焦水接断霞收。 残碑雨蚀苍苔老,故垒烟寒芦荻秋。 昔日孙刘龙虎地,大江依旧向东流。 游乌江寨(通韵) 苏应林 嘉平晴日透微凉,漫引诗朋入水乡。 雨润遥岑浮玉塔,风穿幽筱映苔墙。 一湾縠皱轻舟荡,十里霞绡老酒香。 最爱黔山寒色好,吟鞭徐指黛云长。 溆浦屈原广场写景 李兴无 三闾仰面望高楼,游客拴舟上码头。 橘颂亭中频舞袖,涉江阁顶正舒眸。 卢峰睿智心胸阔,溆水清澄环境幽。 识得艰辛求索路,小城竭力献新猷。 沁园春·登三百山 曾万飞 三百奇峰,九曲湍滩,六绝风光。望东风湖上,回波潋滟;知音泉畔,鸣鼓悠扬。古木参天,林深富氧,虎啸猿啼珍羽翔。登临者,俱心怡神旷,意气昂昂。 幽幽恰似仙乡。极目眺、武夷接莽苍。更霞蒸雾蔚,天桥秘境;光流云漫,栈道穹廊。南岭嵯峨,春风骀荡,欲向蟾宫觅远航。居玉宇,揽星辰日月,会饮千觞。 田园诗画 闲居晚景 刘玉新 野草侵荒径,蒲丛萤火暝。 渔舟归棹影,摇落满天星。 春江夜月 朱伟德 峰峦叠翠袅烟轻,云影波光漾镜平。 忽有片舟横野渡,一篙点破月华清。 做湘菜剁椒鱼头有记 张韶华 家庖拿手属鱼头,一拌红椒解百愁。 爽口偏宜酸辣子,欢声笑语满庭留。 仡佬吃新节 田晓刚 谷熟田畴香霭飘,仡乡儿女祭先朝。 采来新穗祈丰岁,宰就豚牲荐富饶。 瓜果盈篮呈瑞彩,烛烟萦案入青霄。 传承耕稼千年意,地脉人心共久遥。 颂关上村乡村振兴成效卓著 肖永德 佳节来临喜吉祥,采风活动话情常。 惠民作计群山果,勤政新栽百谷香。 种就园林皆美景,编成畦亩是天方。 欢声笑语农家乐,福字开颜富贵昌。 浣溪沙·水仙花 林乃群 玉质冰肌翠带长,凌波微步曳霓裳。清芬暗度月昏黄。 檀蕊半开羞素面,银台斜照理新妆。春风先至报初芳。 感事抒怀 心旷神怡(新韵)(楹联) 唐海民 清风入梦得佳句; 明月涤心涌旷怀。 繁花愁 胡雨辰 山丛花半缕,落月掩遥情。 若许凋零后,无人问旧名。 雪花(通韵) 陈海卫 冰晶开六瓣,花样自随缘。 没有梅香艳,洁白洒世间。 外公 王乐天 携孙楚汉聊,守业记箴条。 授我诗词诵,传君圣典昭。 常评天下事,暗叹鬓霜凋。 十载隔泉壤,风嘶草似潮。 雨后行路 高智武 雨霁风清泥路斜,豆藤初引竹篱笆。 抬头忽见云天处,一缕炊烟是我家。 乡愁 肖高峰 残门锈锁久难开,天井飞蓬长绿苔。 厨内断炊烟不见,更无慈母唤儿来。 城中五更闻鸟戏题 李炯林 梦断五更天未明,频闻窗外鸟啼声。 飞禽不识林泉乐,何逐尘嚣来进城? 教师节有感(通韵) 汤德方 三尺台前砚墨温,一支粉笔写乾坤。 清风化雨无声处,桃李成磎满苑春。 题擂饭 淳建豪 清欢一味不须论,三载依依在此门。 谁觉寻常杯共箸,十年入梦未归魂。 咏竹 苏博慧 岁岁青衫不着花,穿岩破石抱云涯。 根深何惧险峰陡,听雨凭风影未斜。 触屏求职有感 俞飞阳 屏前觅活秒佣工,影记奔波夕照红。 百计忧劳薪俸事,一朝结付转头空。 舟停晚江 郑深明 碧影舟行盏一壶,凉风入夜月清苏。 波摇难可传思念,起桨随将目滑珠。 照镜 邓和 鬓角霜花次第稠,风华忍向镜中收。 门墙桃李三千客,谁共寒灯数叶秋? 赞女子三军仪仗队(折腰体) 易成良 霜红剑影耀军营,虎步龙骧惊帝京。 巾帼亦有吞胡气,威振山河万里风。 木槿花 徐清 门前木槿别蔷薇,栽作篱墙庭院围。 淡雅清新枝几朵,花开静待主人归。 长白山绿渊潭游吟 李德胜 碧玉沉潭落熠星,苔衣蘸墨画云屏。 忽闻石底龙吟起,疑是仙鬟掠水青。 三游锦里感怀 李康强 三顾神驰锦里游,名彰今古越春秋。 老街新韵诗镶画,一卷民风炫武侯。 夜半独白 江祖伟 欲吐真言还齿羞,飞蛾碰壁几回游。 心中浊浪三千丈,梦里浮云五十休。 披甲从军边塞转,卷帘伏案庙堂修。 挑灯观火阑珊处,衣薄身单寄歙州。 渔歌子·萝藦 孟祥江 枝上何能结五星,两团三簇玉心冰。穿厚叶,贯长藤,秋来未夺一身青。 如梦令·过客不知何谓 康梓俊 过客不知何谓,回道午时宜睡。我欲意摇头,却见故人相会。沉醉,沉醉,饮酒作歌迎会。 浣溪沙·蹦极(新韵) 董昊 一跃孤悬碧落中,身如飞鸟破云行。风云挟啸入双瞳。 抛却身名天倒卷,旋来天地慧方明。浮生俯仰自从容。 西江月·手机摄录 王瑞 屏里峰峦依旧,指尖光影频流,春花秋月几多俦,风雨芦花白首。 眼底云舒云卷,鬓边霜落霜稠,快门难锁岁华秋,记录夕阳独秀。 鹧鸪天·兰花(通韵) 黄睿恒 丛簇生枝紫袖招,阔张玉面避寒潮。密吟不党轻香荡,细嗅犹无天汉遥。 珠玉脆,立青袍,诋流之地不折腰。深深小院残阳谢,风慢幽柔一夜箫。 鹧鸪天·今年国庆去北京(通韵) 姜近芳 银燕穿云到北京,天安门首未完情。主席画像欣欣笑,万岁横幅熠熠明。 国歌唱,五星升,胸中豪气骤然腾。同心协力旗高举,跃马扬鞭胜利迎。 诉衷情令·秋日有怀 刘智 清风辞夏送秋凉。枫叶过瑶窗。红笺刻尽新唱,却不录、旧时光。 芳草路,桂花香。正彷徨。画中神女,梦里巫山,雾锁云裳。 好事近·阅读 魏书勇 泡好一杯茶,花镜鼻梁轻架。两耳不闻窗外,任流光轻泻。 东西南北事知来,阅今古华夏。陶醉墨香熏里,乐在其中者。 满江红·写在九一八公祭日 周炜才 残夜惊笳,沈阳外、狼烟骤发。看铁甲、城垣践踏,黎元凄切。十四年仇凝白骨,三千里土蒙腥血。叹山河、破碎若飘萍,谁能屈? 卢沟月,犹未缺。长城骨,何曾折。唤同袍执戟,誓驱胡羯。战鼓擂开云外日,刀锋划破霜前雪。望今朝、京阅合成军,昭天阙! 四季凝韵 秋雨 黄循志 秋云锁暮江,烟岸雨迷茫。 侵木庭梧瘦,催花野菊黄。 沁衣凉意重,蚀骨湿风长。 羸弱多添病,愁看繁鬓霜。 小草(通韵) 何英杰 天涯和海角,岁岁盛衰交。 不羡花般美,没图树样高。 寸躯随在野,绿毯任逍遥。 本色安知尽,春晖可报着? 边关中秋夜 彭祥光 星稀霭淡地凝霜,瀚海流沙夜未央。 别井乡愁轻放却,邀风伴月守边疆。 秋日九龙谷赏枫 黄鸿彬 岫染青黄水漾蓝,丹枫燃处忽收岚。 苔阶叠叶承人影,云磴余光滴酒酣。 五潦声沉寒石裂,千林色卸晓风涵。 回头一片枝头赤,已载秋心过九潭。 夏荷 白雪峰 碧罗裙曳绿云齐,玉立千姿秀色迷。 欲借天工神笔法,丹青泼向小荷题。 早春(古体诗) 李国召 老树枯枝爬嫩芽,蛰虫破土觅新家。 想问龙王借瓢水,撒向人间催杏花。 秋柿红 张德松 霜疏叶尽万枝空,斜岭孤悬玛瑙丛。 鹊啭风香贪晚照,秋光一树胜春红。 秋乡 郑日灿 曲水流芳向远山,风摧落叶识秋颜。 炊烟袅袅童声近,悦耳乡音一路还。 秋游 姜丽毅 三竿晴日砌花光,小径通幽扑鼻香。 万簇桂开杨柳岸,两行雁度水云乡。 凝眸秋色寻诗境,引步斜阳挽我郎。 拽起红裙歌一阕,招来双蝶话情长。 一剪梅·寒露 陈明涛 晓露凝珠沁碧空,竹外菊秾,阶下梧红。煮茶闲对小帘栊,半卷残经,半榻秋容。 云散天青雁影重,山远烟濛,水阔波融。人间何处不清冬?莫负晴光,且醉霜枫。 江城梅花引·秋愁(新韵) 崔江 凄清院落雨初停,怕寒风,又寒风。吹乱残红,恍似旧相逢。回想小园花解语,扑衣袖,上珠帘、芳影倾。影倾,影倾,逗闲庭。 今飘零,铅泪盈。念也念也,念不尽、共灌菊英。一枕蛩鸣,梦碎五更星。欲剪相思织尺素,情浸染,墨凝笺、字怯轻。 得胜令·赏秋 文乾敏 岸上桂花香,篱下菊花黄。引得群芳妒,招来雅客行。徜徉,一路欢歌放;疯狂,采风真是忙。 附曲谱:×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厶(可韵),×平×仄平(可上,韵)。平平(韵),×仄平平去(韵);平平(韵),×平×厶平(可上,韵)。 初审:谢碧莹 黄奕铭 彭祥光 复审:罗正贵 张学华 白雪峰 校对:崔 江 黄鸿彬 刘杰文 供稿:黄奕铭
学会简介
更多
福州市台江区诗词楹联学会于2025年1月正式成立,由福州市台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福州市台江区民政局登记注册。学会的首届会长为潘郁灵,副会长为胡萍和黄奕铭(兼任秘书长),监事长为林剑艇。学会聘请肖闽森、刘曙初、王雪森、叶发永、江枝铃、叶康担任首届顾问,现有13名理事,下设创作专业委员会和书画专业委员会两个机构。作为全区诗词楹联创作者、研究者及爱好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盈利社会组织,福州市台江区诗词楹联学会致力于推动诗词楹联文化的繁荣发展。学会官方网站依托诗词云平台建设,官方公众号为台江诗联丨新志社,每月定期发布微刊并举办诗词楹联主题活动,旨在丰富会员的业余生活,提升会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诗词楹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诗词速递
更多
赛事纵横
更多
  • “美丽教师”诗词楹联主题征稿活动
    2025年10月07日
  • 福建省首届青年诗词楹联大赛征稿启事
    2025年08月27日
  • 台江诗联学会关于评选2025下半年精品诗词活动
    2025年08月14日
  • “诗香闽荔·情满人间”荔枝主题诗词大赛
    2025年07月25日
  • 福州市茉莉花艺术节诗词征集邀请赛
    2025年07月16日
  • 2025年“五省携手·诗联中秋”全国诗词楹联大赛征稿启事
    2025年06月25日
  • “青春不散”诗词主题征稿活动
    2025年06月24日
  • “诗赋台江 笔书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江区诗词硬笔书画展
    2025年05月28日
学会会员
更多
  • 潘郁灵
  • 胡萍
  • 林剑艇
  • 黄奕铭
  • 董昊
  • 陈焌
诗教在线
更多
    基础常识
  • 何为古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近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古绝,何为律绝
    2021年07月13日
  • 五言和七言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律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词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四声 平仄
    2021年07月15日
     格律检测工具
  • 自动检测
经典博览
更多
    主题
  • 离别
  • 送别
  • 田园
  • 山水
  • 伤怀
  • 赞美
  • 重阳
  • 中秋
  • 七夕
  • 端午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西湖
  • 饮酒
  • 友情
  • 老师
  • 悼亡
  • 哲理
  • 励志
  • 爱情
    朝代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魏晋
  • 南北朝
  • 先秦
  • 金朝
  • 汉朝
  • 两汉
  • 五代
  • 近代
  • 现代
  • 当代
    推荐诗人
  • 屈原
  • 杜牧
  • 王安石
  • 李商隐
  • 杜甫
  • 李白
  • 荀子
  • 杨炯
  • 释善珍
  • 孔绍安
  • 志南
  • 南宋无名
  • 敦煌曲子
  • 王湾
诗乡诗教
更多
诗韵家风
更多
    砖刀点平仄 诗韵润灵芽——记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两三事
    郝 红 有人说,活在忙与闲的两种境界里,才能俯仰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成就人生的意义。而在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的人生中,忙,就是“直挂云帆济沧海”;闲,就是“清诗近道要,识子用心苦。” 光环存留过去,风雅正置当下。贵州省绥阳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李发杰董事长在数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从政府到行业的“创业之星”、“纳税先进单位”,“十佳致富能手”、“优秀企业家”等等;从地方到社会团体的“十佳光彩之星”、“十大孝星”,“捐资助学情暖桑榆企业家”、“尊师重教典范”等等,数百个殊荣与称号应有尽有,牌匾满堂,闻名遐迩。而最光彩夺目而又包含人文气息的是那块挂在庭院大门最显眼处、由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亲笔题写的——“中华诗词之家”牌匾,这块牌匾,不仅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且彰显了其独特的人文气息与人格魅力。 熟悉李发杰先生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世界里,不仅只有生活层面上的满足,还有着精神层面上的梦想。诸多的桂冠与光环,不足以充实他的整个人生。在他看来,尘世是人生唯一的天堂。而诗词,是各种艺术中最属于心灵深处的情愫。它能把人类灵魂高举到精神层面,能让人变得纯粹而丰盈。因此,对诗词的探究,早已成为他精神层面最大的追求。 对于一个最初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创作古典诗词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句名言阐明了热爱对于一个人谋事的重要作用。热爱,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也能让人的思想变得活跃而富足。所谓“砖刀点平仄”,就是诗友对他最贴切的评价。不难想象,在一个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建筑工人,是如何把最沉重的“砖刀”与最风雅的“平仄”结合在一起的。在他眼里,一块砖、一片瓦、一粒沙,都有着独有的韵味。当他把一块块青砖变成了方块字,把一片片锦瓦变成了湛蓝的天空,把黄砂变成了天边的云霞,他的“砖刀”便点出了蕴含着平平仄仄且能抒情达意、震撼灵魂、鼓舞人心的绚丽诗篇。 从最初的古风到如今的格律诗,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仅写出了心境,也写出了人生。在他的《劝夫》中有这样的句子:“岩上下雨岩下稀,劝夫赌场少去些。输了钱财是小事,输了阿妹你无妻。”这首带有方言的早期作品,虽然不入律,但却让人读之悟理,品之悟道。一首好的作品,不在于词藻有多华丽,也不在于意象有多深远,而在于通俗易懂,有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作品,宛若一座喷泉,总是能喷出智慧和寓教于乐的火花。如今,在且歌且行中,他的作品已不再青涩,在接地气中透着满满的韵味。无论是命题还是构思,均可称之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个中行云流水、文采斐然的上乘之作不胜枚举。不再是“夜里拍额苦作诗,词笺遣韵韵来迟。”而是“雏鹰展翅借唐风,且效先贤一脉承。”那种以“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精神富足与体现心灵感应的创作方式,可圈可点,相辅相成。 享有“中华诗词之家”之称,必有书香之底蕴。早在明清时期,一代祖李松溪携妻孟氏从江西迁入贵州省绥阳县儒溪乡大溪村,破土建立四衙寨,领召为业。李氏寨前立有围柱,乃土司四重衙门,凡文武官员途经四衙寨,文官须下轿,武官必下马,视为尊重。入黔至今三百余年,已传十七代。李氏宗族一向信而好古,子孙承志,耀门图强。以耕读商匠为本,人才辈出,进士、举人、博士、文化名人,比肩皆是。 李家代有贤良,禀一世崇德,功业昭彰。其兄长李发模,系当代著名诗人。高情睿智,诗承一生。一首《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其妻喻明芬,贤良纯朴,相夫教子,相随一生。在她的笔下,丈夫是“年老气虚衰,回家觅路还。一心飞步走,腿脚难迈开。”从简单明了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老年人步履蹒跚的真实场景;在儿子李其浩的笔下,父亲既有“知是秋风盛,不堪岁月长”的奋发,也有“经春复夏餐风雨,一待霜寒便始开”的憧憬;在女儿李其琴的笔下,是对父亲“双肩挑二业,坎坷见精诚”的钦佩;在女婿文志坚的笔下,是对岳父“归来仍是少年郎,冬有春华,莫负风流”的祈福;在孙儿李凯的笔下,是对爷爷“长以诗心莳佳茗,满山淑气暖灵芽”满满的祝愿。在李发杰的影响下,即使是他身边的员工陈彪,也创作出“盈眼难收这边景,诗出唤就韵千行”的佳句……一门四代,乃至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受之感染,无不为之苦学耕读,一脉相承。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诗心不改。从“砖刀点平仄”转型到了“诗韵润灵芽”。以农业旅游发展为主,破土千顷,创建了贵州大溪尖峰顶茶业有限公司,带动家乡产业,解决农民务工问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的号召,带动家乡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为家乡建设、产业帮扶、助农扶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常言道,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把平常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这七件事做到了极致,提升了层次。那就是:诗词歌赋书画茶。云蒸灵芽,承茶魂觅之真源;雾煮嘉木,禀茶道衍之灏气。在一片翠色中,摩崖石壁上的诗词歌赋,犹显大雅,让观者顿足难移。让人不禁感叹,在这高情茗香中,尤其彰显了中国的至尊文化——唐风宋韵!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笔者也不禁以拙联“茗香伴左,千壶妙语千壶韵;经古随缘,一树灵芽一树诗”以寄之。 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心安理得,活得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无论是他的过去,还是他的现在,笃学好古,一直是他毕生的追求。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以优秀企业家为代名词的话,那么他的后半生,优秀诗人——这个称谓或许更加让他欣喜而热爱。 很喜欢这句话:当你活成一束光,光够亮,就福泽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功成不忘家乡情,回馈桑梓赤子心。他心系地方基础教育,积极参与并投身绥阳文化教育事业,捐款捐物、成立奖学基金、出资改善村级学校教学环境、支持村级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资助,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推动企业及农村开展诗词组织建设,壮大创作队伍,他竭力发展各级诗词学会会员已达200余人。为了不断提高农民诗友的创作水平,多次出资帮助乡村、学校全力推进诗词“七进”工作,特聘请专家学者不定期开展诗词讲座。不仅坚持每月一次开展诗词交流研讨活动,还出资创办了《博雅集》诗刊并定期发刊,一年出一册诗友作品集,大大提高了诗友的创作热情与诗词质量。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向各级诗词刊物投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诗友作品不仅在县级诗刊登载,还散见于《中华诗词》,《贵州诗联》也在“诗人风采”、“诗社集锦”、“校园新声”专栏加以推荐。 步入他的家乡,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他的付出与对他的褒奖。乡亲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敬重与感激。那些由他捐资修建的学校、道路、桥梁与亭台长廊随处可见。而最醒目、也是最深得人心的还是乡亲们自发为他所立的“丰德碑”。常言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性的口碑。这“丰德碑”足以见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可谓名至实归。 如今,他的企业是“中华诗词示范单位”,他创建的博雅诗社,也获得了“中华诗词示范单位”称号,他的家庭是“中华诗词之家”,而他个人,不仅是优秀企业家,还是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终身名誉副会长,优秀企业家——优秀诗人当之无愧! 一个优秀企业家,如果兼备风雅,格局会高步阔视,情致会超逸绝尘;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兼诗人,一定会在企业文化中注入品格高洁的大雅风气,一定会让企业的精神领域更加充实与丰盈,在企业中寻找到人生的大意趣、企业的大气象、员工的大智慧。 如此这般集优秀企业家与优秀诗人于一身的耄耋老人,笔者只想说:老骥伏枥,且将楼层更上;龙翔凤翥,惟斯精彩未央。 2023年7月27日于筑城
    查看详情》
  • 胡少杰——用脚写出诗意人生
    2023年07月20日
  • 仁德为怀 诗书传家
    2023年02月25日
  • 诗书继世长--“风筝之都”潍坊一家三代诗选
    2022年12月14日

学会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五一南路311号1003室

邮编:100007邮箱:tjsl2025@163.com联系电话:18605994378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