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诗坛讯息列表
虎跳盘江 / 简讯 -8:红九军团过水城 / 值月:六盘水 / 20230908

发布时间:        阅读:次      
分享到:



简   


      9月5日止,省学会红工委,9月值月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在委员黄国勤、张秋会,及时积极努力下,已全面完成。
      搜集中,六盘水市诗联学会会长杨丽萍,及时统筹安排,协调组织。副会长郭灵莉、秘书长徐彬雅、副秘书长陈永革、六盘水诗联红工委秘书长胡小柳等,积极组联,转传文图等。
      寻迹中,整理事迹散文2篇,即纪实散文《虎跳盘江,红九军团过水城》,作者胡小柳。纪实散文《一件珍贵的大衣》,作者黄国勤。



》》》


同题咏记

创作中




【 红军足迹 】

》》红迹资料-1

虎跳盘江,红九军团过水城
作者:胡小柳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2000余人,在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明、政治部主任黄火青、中央代表王首道率领下,奉命完成掩护主力红军南渡乌江任务后,继续留在乌江以北牵制敌人。为策应主力红军进军云南,九军团向西推进,转战黔西北毕节地区。


      在突破敌人重兵围击后,1935年4月,挥师南进水城。九军团从金沙出发,经大方西部纳雍东侧,进入水城境。红军的到来,给了国民党水城统治机构,及官僚土豪有力一击。红军过水城时大力宣传共产党的革命宗旨,爱护人民百姓,纪律严明。惩恶除霸,救苦济贫,在水城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光辉的革命事迹。
 
》》除恶霸,留真情

      4月18日下午,红军到达水城东北边境的以角,1941年时划属纳雍。当日正逢以角赶集,下午5时许,场上赶集人还熙熙攘攘。人群中有人突然惊呼:“兵来了!兵来了!”在那兵灾深重的年月,水城人民视国民党军队如洪水猛兽,人们认为是国民党兵来了,就急忙退场回家或四处躲藏,有的商贩甚至弃摊而走。


      水城土豪豢养的地方武装,视国民党军队为后台主子,对其毕恭毕敬。以角土目安庆吾的团丁没有跑,以为是国民党中央军来了,反而得意洋洋,一个个背着枪在场上游荡等待,准备欢迎。

不料,红军部队一队接一队地逼近其眼前。安家兵丁一看,大吃一惊,不是中央军,而是红军。便慌作一团,抱头鼠窜,企图逃跑,但已来不及了。红军一举将其拿下,没费一枪一弹,就缴枪十多支。


      红军经过以角,毫不扰民,没进民房。只在场街附近山林里休息,在林间空地上做饭,在几个制高点上布防了警戒。派人到场上采购补充给养,做群众工作,调查了解情况。得知大土目安庆吾是一方之霸,民怨纷纷。


安庆吾心虚害怕,于两天前已离开以角逃避。红军便立即派队伍捣其巢穴,抄了安庆吾的家。红军又了解到,有两个收厘金的家伙,借收税之机“搜刮地皮”,盘剥压榨百姓,作恶多端。便立刻将其抓来,当场枪决示众,百姓拍手称快。


      红军到场上购物,有的货摊上已无人。行军紧急,为急备所需,取了货物后,便将银元放在摊主的钱箩里。摊主回来查点,有的货物少了,但钱箩里惊现红军留下的银元,而且只有多付,没有少给。人们先是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感到惊奇,逐渐醒悟后,才知来了救星,于是奔走相告,从四面八方走近红军。红军在以角将团丁缴械,为民惩霸等行动,顿时传遍以角周围村村寨寨,红军声威大振,深得民心。太阳偏西,红军又从以角出发,经南开田坝,越索桥过三岔河,抵中坝,夜宿三锅庄一带。

三锅庄遗址

      4月19日晨,红军从三锅庄出发,经董地到达茨冲。当红军队伍从茨冲东侧的小岩上浩浩荡荡下来时,有人就大喊:“兵来了!”茨冲街上的人听到这一喊声,误认为国民党军队又来了,慌慌张张四处逃避,真可谓“百姓怕兵胜怕虎”。老百姓有的躲入箐林里,有的藏进山洞内,有的伏在草丛中。


      红军的神速进军,往往出乎国民党统治者及其爪牙意外。有个国民党收税爪牙尤少安,人称其“税卡师爷”,满以为是国民党军队来了,感到称心得意,用嘲笑和幸灾乐祸的目光看着躲避的百姓。

随即使出向国民党军队献媚的惯使,站在茨冲街口上,频频向红军点头哈腰,不断喊出“欢迎中央军”等口号,红军暗中好笑,没有理睬这家伙。


      老百姓是红军和革命发展取胜的根基,红军关切爱护老百姓如同亲人,与其有着深厚的鱼水之情。红军进街后,见到许多人家空空无人,便分头召唤群众。街头四处响起了红军的喊声:“老乡们,回来吧!我们是红军,不拉夫,不派款,不抓人!”“老乡们,我们不是王家兵,(指黔军王家烈部的军队),不要怕!”


      躲在山野的人们,听到红军亲切感人的召唤声,便出来站在高处探望。看到红军进街后未进任何人家的门,都在坝子里休息,大家不约而同地从躲藏处钻出,试探着回来。当其回到街上时,只见一切太平无事,呈现出一派从未见过的新景象。


      红军在热情忙碌地开展宣传,有的和老百姓亲切交谈,有的在写标语,有的在支锅煮饭,人们逐渐解除了误会。红军对回来的群众,投以善意的微笑,大家便亲热地和红军交谈起来,犹如久盼的亲人相聚。尤少安还以为能捞到好处,带着一副阿谀笑脸,哪里热闹,就往哪里站。但人们见其一来,就刹话不语了,有的悄悄避开。


      红军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大力宣传党和红军的主张,了解群众疾苦。红军见尤少安鬼鬼祟祟的模样,就知其不是好人。群众对尤恨之入骨,纷纷向红军控诉其罪恶行径。别看尤这一小小税卡员,可有来头,区长都怕三分,县长也要敬其二分。


      其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特别凶狠,在其身上,可见当时苛捐杂税盘剥之一斑。尤心毒手狠,税目繁多,什么过街税、粑粑税等等,不下几十种。在场上凡见谁卖点什么都要收税,就连老百姓家磨点豆腐食用,也要上门收税。对威宁等邻县来做小买卖者,更加凶狠。若将其得罪,轻则加税,重则没收财物,有的甚至遭捆绑吊打。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为民惩恶除害。尤少安就像撞在猎人枪口上的豺狼,红军岂能放过他。就派人将其传来。尤少安不知末日立刻就要来临,还以为有什么好处,便得意地跟随红军而来,见尤进了一间房门。百姓带着仇恨的眼神,在外猜测嘀咕着。


      突然,房内传出严厉的审讯声。不一会,几个威武的红军,押着捆绑了的尤少安走出房来。尤少安被插上斩条,脸已变成死灰色,额头冒着汗,脸上淌着泪,发出绝望的咕噜声。红军向围观群众宣布:“尤少安鱼肉乡里,欺压百姓,横行霸道,无恶不作,该受严惩!”然后将其押到茨冲街上的黑神庙下处决。


      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同时认为红军真了不起,真神!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们心里更明白了。在做群众工作的同时,红军得知,当地李培修、胡顺臣两个财主十分凶狠,作恶多端,红军到来之前他们已经逃离。红军便分别打开其仓库,将粮食分给群众。红军是拯救穷人的军队,与人民患难与共,关心百姓疾苦,受到群众深情拥护爱戴,在茨冲留下了许多感人事迹。

碗厂红军革命遗址


      街上有个极为贫穷的老人郭顺清,听到“兵来了”的喊声,一出街口便跑不动了,就在路边躺下喘气。不久,红军队伍过来了,见到路边躺着一位白发苍苍的人,气喘吁吁,面黄肌瘦,仅用一件破麻布衣遮身。红军走过去,将3张钞票送给老人,深情地吩咐其拿去买点吃的和穿的,老人流出感动的热泪。


      茨冲休息时,一些群众正在热烈地称赞、谈论红军,有位红军战土过来亲和地询问卖米的地方,其中有位陈奶奶便说对面山洞里有,并带红军去背,山洞里怎么会有米卖?这位红军一时迷感不解。


      随即,老奶奶将买米的红军战士领到山洞,取回两升大米。这15斤重的两升大米,是陈奶奶积攒多日,用以防患的救命粮,是怕兵来派粮,特地将其藏到洞里去的。一看来的不是国民党官兵,而是打富济贫的红军,便慷慨将米取出送给红军。15斤大米,蕴含着人民对红军无法估量的深厚情谊。红军照价付钱,陈奶奶不收,红军执意要给,再三推辞不下,陈奶奶才含着泪花勉强收下。


      杜银安一家,开始因误会离家出走,回来后便到街上看热闹。待把红军送出茨冲后,回家准备做饭吃。杜的妻子揭开甑子一看,惊呆了,甑子里的玉米饭不见了,却有白花花的十五块小洋(半元一枚的银元)放在里面。


      她深知,天上决不会掉下银元来,这明明是红军留下的饭钱,禁不住泛起感动的泪花。随即,就抱着甑子上街,逢人就指着说:这钱是红军给的,想不到天下还有这样好的军队!听她这一说,朱亮臣、李幺婶等有红军吃过饭的人家,揭开甑子一看,同样发现甑子内放有银元。老百姓对红军的除恶行动,感到扬眉吐气,对红军的爱民事迹,赞不绝口。顿时,在茨冲周围的村村寨塞传扬开来。


朱云仙+王红军:革命烈士之墓

》》虎跳石过盘江

      4月19日午后,红军过猴儿关、阿佐、法那,晚上到达阿戛、米箩一带宿营。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老百姓见到红军就躲避。因为20日要过北盘江,必须得到群众的支持,才会顺利。红军加大了群众工作的力度,派人四处喊话:“老乡们,不要怕,我们是红军,不是王家兵!”“老乡们,我们是穷人的队伍,我们不拉夫,不派款,快回来吧!”有钱人听到喊声,胆战心惊,越跑越远。穷人听到喊声,惊喜交加,慢慢地回来,躲在远处观察动静。


      见红军没有进屋,在街上或房外体息,所到之处鸡不飞,狗不叫,一片安宁。这使人们感到惊奇。心想:要是国民党兵,早就破门抢劫了,这些兵不像坏人。于是,胆大的就慢慢接近红军,红军亲切地与其交谈,像亲人一样,便逐渐打消顾虑,把家人呼唤回来。


      其他人看在眼里,随之纷纷回家。红军便帮助群众干活,有的挑水,有的打扫宅院,并向群众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及方针政策,很快就和群众打成一片。群众得知红军要过北盘江,就主动向红军提供北盘江的情况。


      北盘江水势汹涌,分布着一处处急流险滩。两岸山高岩陡,河谷深邃,丛林密布,地势十分险恶,使人望而生畏。红军原计划从高家渡铁索桥过江,但从群众中了解到,铁索桥已被国民党令保安团和地方民团严密设卡把守,企图阻拦红军过江。


      桥上所铺木板已被拆毁破坏,只剩几根巨大的铁链,高高悬荡在江面上空。若强攻过江,势必要与敌军正面发生激烈交火,造成不必要的军火消耗和人员伤亡,不利于保存实力与主力部队会合。红军便按群众提供的路线,改道由高家渡铁索桥下游约十二公里的虎跳石过江。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决定派一支300人左右的小部队,在向导的带领下,大张旗鼓地出发,经野钟、白牛到营街,做出要从发耳大渡口过江的态势,用以迷惑敌人,掩护主力巧渡北盘江。


      待主力渡过北盘江后,则偃旗息鼓,巧妙地从大渡口下游的红德、望龙包的一条溜索渡过北盘江,经过哈青、胡家寨、银厂口子,进入盘县再与主力会合。行动方案制定后,红军准备找向导,群众纷纷愿往。红军从中挑选余少华等几人作为向导,又请几名群众先行一步,赶往虎跳石联络熟悉北盘江水势情况的群众,还请部分年轻力壮的群众,帮助抬伤员或背东西。为红军出力的群众,红军都按高价付给报酬。


      4月20日,迷惑敌人的小部队出发后,红军主力在向导的带领下,悄悄来到虎跳石,负责打前站的群众已领着许多熟悉水道的群众在江边等候。这时正逢枯水季节,巨石上没有竹筏,红军迅速派人到山上砍伐小树,捆成木筏搭在石上,从筏上过江。骡马则由熟悉水道的群众牵着涉水过江。


      经过多番辛苦,终于顺利渡过北盘江,跳出了黔军的包围圈。上游的敌人还蒙在鼓里,仍胆战心惊地等候堵截红军。红军怀着激动的心情,向群众道别。护送红军过江的群众,依依不舍地站在江对岸,目送红军离去,直到红军从视野中消失,才慢慢转身往回走。


虎跳石竹竿桥遗址

》》得粮草,得民心

      红军当晚宿顺场一带。顺场大寨邓成禹知道红军急需马草,就急忙拿起镰刀,割了一大箩青草送给红军。红军感激地付钱给邓成禹,邓没有收钱。红军感到过意不去,有个红军打开背包,拿出一面小镜子送给邓成禹,邓推辞一番后收下。


      后来,邓亲手精雕细刻地作了个镜框镶嵌起镜子,又找了块干净布将镜子包好,视作珍宝,收藏在安全地方。每当邓被乡保长或土豪恶霸欺压后,就暗地把镜子拿出来观看,期盼红军早日回来拯救穷人。


      此面镜子虽小,却包含着红军与百姓的鱼水深情,穷苦百姓将其当作红军帮助穷人,驱除黑暗带来光明的象征。一面镜子,看来微薄,在千辛万苦的长征途中,却是红军的厚重谢礼,而今成了人民世代相传的珍贵文物。

      在树珠洼,邓友成家也驻了一些红军。邓家听到红军的革命宣传,深受启发鼓舞,便积极支持拥戴红军。听说红军要买米,邓友成的父亲邓焕章就主动为红军筹办,安排人连夜加工,共凑了720斤大米送给红军。红军付钱,邓坚决不收,并表示送点大米给红军吃,是自己的心意。


      一位红军干部说:“米钱不要,我们的病号留下来,需要花些钱,总该收点钱吧!”邓焕章却说:“留下病号也不要钱,我家几代人都懂中草药,只要我们有吃的,也就饿不着他们。”


      4月21日,红军从顺场一带出发,经麻窝茅草地向盘县境进发。担任迷惑敌军、掩护主力过江的红军小部队,经野钟、白牛到达营街。


      通过当地群众,进一步了解到:两月前,敌区长李银清按上司安排,纠集当地土豪在北盘江发耳大渡口南岸筑起碉堡,架设土炮,驻扎区丁和民团。日夜把守,封停船渡,盘查行人,严防红军过江。红军便绕道从大渡口下游6公里的红德溜索过江。


      经李家寨、望龙包,宿汪家冲。次日,经哈青底、胡家寨、银厂口子,进入盘县与主力部队会合。另外,走散的5名红军战士,从高家渡下游6.2公里处的新街乡小渡口铁索桥,度过北盘江,经龙场到盘县与主力会合。

红色文化采风活动


》》红迹资料-2

一件珍贵的大衣
作者:黄国勤

      在我的心里,一直珍藏着一个红军长征过水城的动人故事,那是小时候父亲亲口对我告诉我的。

      1935年4月20日,红九军团在团长罗炳辉,副团长蔡树潘的带领下,在贵州的水城县几经展转,甩掉了国民党的追兵后,从野钟乡和顺场乡相临的虎跳石渡,巧妙地过了北盘江,进入顺场乡境内。当晚,住宿在顺场乡的邓家寨、金竹林一带。


      第二天早晨,我的老家坭珠克的人们,正在忙于挑水做早饭。突然,村民们看见离寨子不远的小路上,走来了一支军队。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看得见头,看不见尾。

      那时候,社会动乱,经常有土匪和国民党的小股地方武装出没,到村子里来作恶。或抢劫财物,或拉兵派款。村民们苦不堪言,他们还没见过这么长的队伍。一时之间,全村人扶老携幼,都躲到寨子后面的山林中去了。



      我的曾祖父由于双目失明,只好留在家里。这支队伍进寨后,挨家挨户拍门,每家每户都没人在家,门却没上锁。红军进得屋来,看到灶膛里的火还是红的,甑子里的饭已经熟了。

      可能是饿极了的缘故,红军打开甑子吃了起来。吃完后,在每家的甑子里,都留下了铜板或银元,对其他一切秋毫无犯。一位红军首长看到我的曾祖父双目失明,衣衫褴褛,就把自己身上穿的唯一一件大衣脱下来,送给了我的曾祖父。


      红军走后,村民们回来了,看到自己家甑子里的饭虽然不见了,但甑子里却多了铜板或银元。这些铜板足可以买几倍的粮食,兴奋之余,村民们奔走相告:“难道是天兵下凡拯救穷人来了?”他们之前可没见过这么好的部队啊!



      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我的曾祖父靠着这件大衣,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直到若干年后,村民们才知道当年从寨子里经过的是红军。什么是红军?

      红军就是只有一件大衣也要送给穷人的军队。我不禁感概,那位把大衣送给我的曾祖父的红军首长,在后来爬雪山过草地时,又是怎么挺过来的?他是谁?是罗炳辉,还是蔡树潘?他们是我家的大恩人啊!


      那一年,我父亲才两岁,是我的祖父把这件事告诉我的父亲的。我父亲又把这件事告诉了我,而我更应该把这件事告诉我的孩子,告诉所有的人。让红军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感恩红军,感恩中国共产党!忆及此情此景,感恩万千,赋诗一首《念红军》:
地暗天昏黎庶哀,红军西进报春回。
频留火种播希望,奔赴狼烟创未来。
一件皮衣传大爱,三盅米酒敬高台。
恩深似海心铭记,接力长征扫雾埃。




社团地址:汇川区洗马路办事处高桥居民委员会巷口小学

邮编:100007邮箱:87f4u0g.@qq.com联系电话: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