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 | 坎坷征程追梦想 艰难命运锻精神——浅谈胡少杰诗词中的精气神和艺术特点
发布时间:
阅读:次
坎坷征程追梦想 艰难命运锻精神
——浅谈胡少杰诗词中的精气神和艺术特点
文/郭健
2024年8月8日,少杰走了,“此时明月将休息,我做人间那道光”,他的生命定格在26岁,“他的事迹和精神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周文彰)
胡少杰,一个出生在陕北高原的重度脑瘫患者,用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坚强的意志,演绎了生命的真谛,感动了无数人;他没有上过一天学,却用他那全身唯一能动的脚趾,坚韧地在手机和电脑上敲出了一行行拨动人心的诗句,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诗词是他追求梦想的见证,是他领悟生命的觉醒,是他内心光影的折射,是他带给世界的礼物。
一、岁寒未必输松柏,彰显腊梅精气神
少杰是不幸的,自幼患有严重脑瘫,身体严重瘫痪,与生俱来的病痛随时折磨着他,使他无法享受正常人的生活。他无法下地活动,无法上学,但他自强不息,以脚作手,敲击键盘,抒写永远在自由天空飞翔的心与梦。他说:“写诗就是写生命。真正的诗人在写诗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每个字,因此诗就有了灵魂。病魔随时都有可能夺走我的生命,但只要用诗留下对生命的热爱、留下生活中美好的痕迹,就是人间值得。”
少杰的诗词创作,因其特殊的生命经历而展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既有对命运的抗争与坚韧,又有对生活的细腻体悟与超越。他拒绝将苦难神圣化或悲情化,而是采取了一种既直面又超越的态度。作品在直面身体局限的同时,更凸显出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壮美,流露出鲜明的“精气神”。
1、与苦难顽强抗争,不向命运低头的勇士精神。
少杰的诗词常以逆境为底色,以心胜物,迸发出强烈的勇士抗争精神。如《寒岁三友》:
苍松绝壁揽云天,翠竹无心意自坚。
谁解红梅孤斗雪,为留风骨在人间。
以松、竹、梅自喻,强调精神的高度不依赖于肉体,而在于能卓立绝壁、内心坚定和敢于孤斗的顽强精神。
又如《自题》:
独卧深山如病虎,诗心一发梦飞扬。
凡人莫看残身朽,我自逍遥醉且狂。
将自己比喻为“病虎”,与“诗心”形成强烈对比,展现肉体受限但精神顶天立地的豪情。这种豪情与唐代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一脉相承,但更添一份残疾诗人特有的锋利与决绝。
2、超越身体局限,于困顿中追寻自由的少年豪气。
少杰的诗常以微小事物为切口,传递对生命的热望,表达对残缺世界的勇敢反抗。如《题玄牛》:
骑牛君莫笑,一怒绝尘踪。
可踏蓬州路,能驮五岳峰。
将轮椅比喻为能驮五岳的玄牛,意象新颖,用强大内心构建生命的维度,暗喻精神力量对现实困境的穿透。这种勇气不同于单纯的乐观,而是以冷静的观察和诗意的想象,在局限中开辟无限可能。
又如《迎春》:
最喜东风漫送春,一轮新日破阴尘。
痴心远眺前方路,不负今生逐梦人。
这种情感真实而温暖,消解孤独感,以诗意为翅膀,实现生命的轻盈升华,语言朴素却撼动人心,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精神自由的终极追求,表现了在残缺中寻求完整,束缚中展翅飞翔的超越性视野和不屈的生命力。
3、诗词照亮生命,展现不弃不馁的昂扬神态。
少杰残疾的身体是他难以逾越的天堑,他的诗词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梦想的追求,融入到了古典诗词的韵律之中,让诗词成为照亮自己与他人的火炬,成为自己与世界沟通的桥。他的创作印证了尼采所言“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从他的诗词中我们读到了一个身残志坚者的乐观与豁达,读到了他在苦难中寻找希望的执着与坚定,展示了东方文化中“柔韧胜刚强”的神采。例《山水》:
自在空山坐,心舟任水推。
寄身天与地,如去也如来。
再如《春月》:
千声滴答绕寒衾,已是更深梦不深。
莫说清宵常独醉,半轮明月最知心。
再如《山中客》:
最爱山间独自游,清歌浊酒纵玄牛。
路人相遇无他语,只道天凉好个秋。
再如《辛丑年初次春游》:
道旁杨柳发青丝,应是踏春还未迟。
为觅红颜急催马,残身恐误落花时。
均表现了少杰心怀诗意、奔赴远方的诗意人生。他的诗句如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残疾诗人"的标签是他无法回避的生命印记,但他诗词中的身体意象却常常具有双重性,既是限制的象征,也是超越的载体。残缺的肢体通过想象在另一个空间继续存在并充满勃勃生机,这种处理既承认了身体的局限,又兼顾了补偿性。这也是少杰诗词中最震撼人心的神韵和风采。
二、足敲银键倾心语,身困土窑书锦文
从生存的角度看,少杰是不幸的,身体的疾病使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长年罹病,身困土窑,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磨炼。但少杰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学会用诗词打开心扉,展现生命价值。虽然少杰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走的很艰难,很辛苦,但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转益多师,诗词创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
首先,少杰非常了解什么是诗?“诗者,志也。”在心里就是志,写出来就是诗,他把出自肺腑的情感,汇聚成诗的语言。少杰的诗词,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原则,坚持“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坚持诗词艺术的多样性,我手写我心,描绘现实社会,写出真实情感。他严格遵循传统的诗词创作技法,以其独特的意象运用、真挚的情感表达、多元融合的风格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融入自己的切身感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少杰诗词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便是他对意象的精妙运用。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和自然万物中捕捉独特的意象,赋予它们全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在他的笔下,常见的事物常常被赋予了别样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如《笼中鹰》:
飞鹰折翼困笼中,羡看蓝天常望空。
且待他时囚锁破,迎风展翅傲苍穹。
他笔下的“笼中鹰”,不仅仅是一只被笼子束困住的孤独的鸟儿,更是诗人形象的象征。“且待他时囚锁破,迎风展翅傲苍穹”,象征着诗人渴望在人生道路上的自由探索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将意象与情感紧密结合的手法,使他的诗词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感染力。
再如《山花(赠菲菲)》:
面似阳光心似玉,清妆淡抹惹人怜。
笑迎风雨山中绽,自是情真意更坚。
在这首诗里,“山花”不再仅仅是一朵灿烂的鲜花,而是象征着诗人与朋友彼此之间的坚贞而美好的感情,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和坚韧。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山花“笑迎风雨”,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精神力量。这种对意象的创新运用,使他的诗词摆脱了传统意象的刻板印象,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同时,胡少杰的诗词风格还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他既继承了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意识和表达方式。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也能感受到与时俱进的创新。他的多数诗词严格遵循了格律的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展现出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有了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如《杏园春·比翼鸟》:
卿卿我我缠绵,风风雨雨相牵。前生约定此生缘。共长天。 有情终是无情果,别离相顾无言。半宵残梦散云烟。忆华年。
这首词以简练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爱情从甜蜜到离散的历程。以“卿卿我我”“风风雨雨”的叠词渲染,与“有情终是无情果”的转折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爱情幻灭的戏剧性。以“比翼鸟”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全篇,象征理想中的不离不弃。从“共长天”的憧憬到“忆华年”的怅惘,完成由喜转悲的情感递进,末句以回忆收束,余韵悠长。将爱情历程隐喻为“终是无情果”,揭示美好表象下的苦涩本质,深化了主题的哲理性。全词通过紧凑的44字,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叙事,体现了传统词牌“要眇宜修”的特质,在有限篇幅中容纳了丰富的情感变化。无论是对仗的工整度还是韵律的和谐感,都完全按照词谱的要求,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他在创作中还善于尝试融合不同的文学风格,将婉约与豪放、细腻与粗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少杰最喜爱的前贤是苏轼,他的很多词作都具有豪放派的特征,恣肆汪洋,豪迈激昂。如《卜算子·随笔》:
淡饭饱闲人,浊酒心酣畅。午睡琴声伴枕头,最爱低吟唱。 一笑度平生,任尔多风浪。我梦鲲鹏御大风,九万三千丈!
以洒脱旷达的笔调,勾勒出一位超然物外、笑对人生的隐逸者形象。艺术特色鲜明,语言风格俗雅相融,生活化口语“淡饭饱闲人”“午睡琴声伴枕头”与古典意象“鲲鹏御大风”自然结合,形成以俗为雅的趣味。动词饱、伴、御等字运用极具张力,将平凡场景写出诗意。结尾化用《庄子·逍遥游》典故,将情绪推向高潮,可以称之为一首微型的精神史诗。
又如《渔歌子·诗仙》:
梦语痴言落彩笺,万千风景一窗前。心有境,意无边,几声狂笑敢称仙。
作品以小见大,将广阔的天地浓缩于方寸窗口,末句的“狂笑”与首句的“痴言”呼应,形成情感闭环,塑造出一个醉心创作、不拘礼法的狂士形象,强化了诗人自得其乐的状态。
在描写友情的诗词中,他则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朋友的真诚关怀和深厚情谊。“夜夜思卿向明月,此生真爱不负缘。”(《回赠》)“静待春归三月雨,吟诗酌酒赏桃花。”(《大雪日作》),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朋友之间在困难时刻相互思念、关心的情景。“此刻将迟莫相送,玉琴明日为君挥。”(《野山结友》)更是表达了朋友之间纯洁而坚定的友情。少杰用诗词记录下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那份温暖而真挚的情感。
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少杰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深入研究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汲取其中的精华,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如“系马垂杨为酒家,龙泉出鞘指天涯。(《任侠》)”,通过引用“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意境,展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见解。然而,他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格律束缚,在一些诗词中也大胆尝试了自由的表达方式,使用了很多现代词语,使作品更具有现代气息。
少杰也注重结合现代社会的生活实际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在诗词中融入了乡村景象、百姓心声等元素,使诗词更具有时代感。他的《野山结友》《乡间游》《独游金山寺》《逛庙会》等,都将乡村人、情、景和自己对其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描写农村的诗词《大旱》和《雨叹》中分别写到:“四月春犁耕不动,老农连叹数声难。”“五月才来三月雨,春犁始动已然迟。”简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深的共情,这种真挚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新活力。
三、漫道坚强无悔馁,应怜不弃不沉沦
我认为,我们研讨胡少杰的诗词,或许应该放下先入为主的“残疾诗人”的标签,应该直接面对作品本身的丰富性与艺术性。在他的诗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如何用传统的艺术手法,建构起一个现代的完整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没有回避生命的阴暗面,但也不被阴暗所定义;它承认限制的存在,并在寻找超越限制的途径。
少杰以笔为锄,在诗词的土地上深耕细作,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硕果,为我们呈现出一片充满个性与魅力的精神天地。他对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文化大餐。
“挫骨又抽筋,残身烈火焚。”(《斗病魔》)“日日相同,病久已平常。”(《江城子·昨夜秋雨》”是他经历的真实人生。
“无疑陋巷无穷乐,最向东坡最好春。“(《解梦》)是他对苦难生存困境的蔑视。
“百折千回不恼,哪管输多胜少。”(《如梦令·下棋初胜》)“残生何所幸,只为此痴心。”(《病中吟》)是他面对困难不服输、不气馁的顽强品质。
“前途坎坷,又有何妨。享晨风淡,午风烈,晚风凉。”(《行香子·醉游乡间》)是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人生莫问知何似,且看天边那朵云。”(《观云》)是他对美好未来和理想的期许。
“曾伤秋雨三千滴,也喜春梅第一枝。”(《诗醉》)“心在高山怀远志,意随流水淌柔情。”(《浣溪沙·听琴》)是他对诗词创作的执着追求。
“莫让诗心沾浊气,与君谈笑话风流。”(《与诗仙对饮》)是他留给当代诗坛的一种期望。
“莫言冬月无颜色,万里荒芜一树红。”(《腊梅》)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个深刻的影像。
少杰的诗词告诉我们:真正的残疾不在于身体的某种缺失,而在于想象力的匮乏;真正的诗词不在于文辞的华丽,而在于思想的深邃和情感的真切。这就是少杰无愧“感动社会诗人”宝贵的精神,值得我们珍惜和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