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午,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在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召开了首届楹联理论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学会副会长兼楹联工作部主任朱庆文、副会长郭星明、顾问吴亚卿及湖州市诗联学会会长朱辉、德清县诗联学会会长张若雨及来自全省的论文作者代表等20来位楹联家参加了会议。朱庆文转达了王骏会长的问候并主持了会议。
与会者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围绕下列观点进行了热烈讨论,基本达成如下三点共识。
一是对联创作离不开律、技、道的学习与修养。首先要解决基本格律问题,其次要在现有基础上解决技巧问题,第三,要达到出神入化,功夫在联外。与会者普遍认为,除基本格律主要靠个人努力外,技巧主要来自经验总结,来自对联理论学习,而解决“道”的问题,根本的在于长期的传统文化涵养以及个人丰富的生活阅历等。同时,呼吁各级楹联组织,要注重搭建培训、研讨平台;楹联家要重视个人创作经验总结、梳理,重视研读前人作品,了解古文句式的运用,从中找到对联创作的根本之“法”。
二是对联普及宣传需要政府、媒体、社团组织等多位一体。会议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诗词对联普及宣传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诗联“五进”中遇到新的困难,但对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人民群众生活最为密切的文学体裁,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首先对联尤其是春联是最有群众基础的传统文学体裁,其次诗联等传统文化自古就贯穿着教育体系,诸如《诗经》一直以来都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诗教蕴含着传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甚至智力培育等。第三,当前中小学教材中诗词、古文比例有一定占比。为此,与会者认为,诗联界对对联普及要有信心,同时,也要积极通过媒体、社团组织推广,在有作为中赢得地位。
三是人工创作与智能创造应该是相辅相成。作为现代工具,诗联的智能创造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运用。大家认为,智能创造的诗联缺乏人性特质、缺少特定的文化内涵。诗联中基本意象的运用,或者对现有意象的一定逻辑组合运用,它无法在意象、句式的创新及联意的深化、丰富上存在创造性不足。同时,它创造的产品质量与使用人素质有着密切的关联,正如工匠与普通工人使用同样的工具,但生产出的产品有着重要的区别。
与会者还就新联律通则的现实意义、对联用语的通俗化、创作水平等级划分、诗联创作的思维异同、联墨双修、对联在景观设计中的审美价值、存量对联排查纠错的必要性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
德清诗联学会会长张若雨作为东道主,在感谢省会把会议放在德清召开、欢迎与会人员的同时,结合自己本职工作,就对联应该与政府、景区、主流媒体的关系发表了深刻见解。
此次研讨会,虽然准备时间紧,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收到了来自金华、衢州、舟山、湖州、绍兴、杭州及之江诗社的47篇论文。经楹联工作部精心遴选,有37篇论文入选《首届楹联理论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