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脱西洋语法“主谓宾”语序限制
—--古典诗词复杂的诗家语
【诗词微课堂】第九期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提振传承弘扬中华诗词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积极响应中华诗词学会“数字化时代中华诗词发展高峰论坛”的精神要义,切实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给诗词的学习、创作、传播带来的无限机遇和巨大作用,不断推动中华诗词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条件下的“破圈”发展,潍坊诗词学会倾情推出视频栏目【诗词微课堂】。
主讲人简介
刘清华字静实,自号华和尚,山东潍坊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潍坊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寒亭诗词学会副会长,古诗词爱好者。曾参与《中国诗歌网》的“每日好诗”直播,并多次登上潍坊电视台读书栏目。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华辞赋》《楹联博览》《星星》诗刊《诗词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台湾《古典诗词》美国《中华诗词》韩国《东亚日报》等100多家中外诗刊报纸杂志。作品多次荣获中华诗词学会和诗刊社主办的诗词大赛等级奖。
《诗词微课堂》第九期视频
跳脱西洋语法“主谓宾”语序限制
——古典诗词复杂的诗家语
刘清华
诸位老师好!这一节我们讲一下怎样摆脱当代汉语西洋语法氛围下句中的“主谓宾”、“定状补”组成要素秩序,剥离套用在我们汉语言的西洋语法架构,了解我们常说的“古典诗词”中所谓“无序”的“诗家语”--“句法”,从而在写作中重组自己的诗词语言结构,更贴近诗人追求的灵魂核心---简洁的语言意境环境。
现行汉语语法理论起源于《马氏文通》,所谓的“传统音韵学”研究的理论体系也借鉴了瑞典人汉学家高本汉。近代也有中国汉学者对此做出过新的不同尝试,如原北京大学中文系徐通锵教授的“字本位语法”,其更接近于汉语释句习惯,曾试图摆脱“印欧语境下的眼光”。而当今的现状是,现行语法理论并不能完全适合汉语言的构文之道,更和“诗、词、歌、赋”类文体结构格格不入的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但是在当代语文教学中也没有更好的体系来代替它。王力教授也说过:“语法在中国的语言研究中是一门新兴的学问,虽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汉语言研究的专著,但较侧重于语义与音韵,对汉语语法与句法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就连(grammar)一词的对译词“文法”也是清末从日语中借鉴过来的。如果只依照西洋语法,去构造汉语言文法文体规则,则是削足适履。如不是从“诗词歌赋”类汉语言事实出发,对汉语诗词语句进行适应,而保持其西洋语法杂文的“主谓宾”主要语素秩序,这样的做法很难写出中国古典诗词的精炼短语,特别是其中需要多层意境的构建和简洁优美的句子。并且其中主语部分,非中国诗词语法所需求,凡主语显然可知的时候,其以不用为常态,并在没有主语的情况下也照样能生成“有我之境”。在诗句其语义的分析顺序我们与西方语言习惯也不同,中国诗词句读分析顺序是:句、读、字;而西方的分析顺序是:语素、词、词组、句子。这跟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是有极大关系的,汉语言语素非常活跃,在很多情况下常常可以独立成词使用,又可以把双音词拆分为单音词。从语素发展过程中看,它们在古汉语中基本上与词是一致的,在现代汉语中,虽然语素和词有所分工,但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比如“月亮”的“月”,我们只能说“月亮”,所以“月”应该是语素,但在“月出惊山”、“山高月小”中“月”,无疑又是词。(汉语完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较少,主要有双声、叠韵、连绵和外译几种)“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并其“字无定义”,如果不按照句、读、字分析顺序分析句子,就很难读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3句中两个“明月”一个是明/月光,一个是望/明月,虽然“月”字重复,但它却是两种不同形态。因此单用西洋杂文的语法、语素去分析诗词是并不恰当的,中国语法只有些位置上的规律,并不在于其对语言成分的称谓。
说到语法和句子很多人认为嘉庆道光年间王引之《经传释词》是语法书,然而王力教授却并不这样认为。王教授在其《中国语法理论》中说:“《经传释词》一类的书不是语法书,因为它们完全放弃了语法的主要素——句子。而当前所说的“句法”,主要是指具有现代意义句子的样式和组织结构。而在古典诗词中.不仅与现代汉语杂文的主要八个基本句型不同,其“句法”一词,在古人笔下也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含义。如:杨万里《书王右丞诗后》诗:“晚因子厚识渊明,早学苏州得右丞。忽梦少陵谈句法,劝参庾信谒阴铿。”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高荷,学杜子美作五言,颇得句法。”这里所谓“句法”,实际是指诗法的立意、体裁和风格。《唐子西文录》:“王荆公五字诗,得子美句法。”其诗云:“地蟠三楚大,天入五湖低。”这里所谓“句法”,则主要指炼句之法,即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设喻取譬。以上两种“句法”,应属于修辞的范畴。又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本言风入而酒醒,夜分犹听诗。这种“句法”却是语序的倒装。其实所谓的语法,就是本民族语言、文学、诗歌传统的行文法则,古往今来都行滞无大碍的词汇造句之法,主要的部分乃在于其结构的方式。
像孟浩然《临洞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的常态主谓宾句法词序不难理解。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后,这是传统汉语杂文语序习惯。但是在诗词中谓语、动词在前,主语居后的句子也比比皆是。如杜甫《峡口》诗之二:“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应为:“英雄事去矣,割据心荒哉。”因此看来在诗词语言中为了强调、突出某个词语,或有时因为平仄韵部等原因,而颠倒原有语序习惯形成独特的修辞方法---倒装句。在诗词中,倒装也是一种必要的修辞手法。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也基本不变。如辛弃疾《归朝欢·题晋臣积翠岩》第三句是倒装句:“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这里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调“补天”,所以把“我又笑女娲补天忙成这样,却把补天的奇石投放到了荒芜之地”句子倒装为“补天又笑女娲忙”,同时这样也避免与第一句形成合掌。再者兼顾了平仄的要求。但像崔护《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其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看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春风”并不受“笑”支配,而是表示其“在春风中笑”的意思,“春风”其实是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而不是倒置的主语。因此如果一味地把诗词中特殊语序都称谓“倒装句”也是不妥当的。下面我们结合例词讲一下诗词中的特殊语序。
诗词中,代词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在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构成情况也较为复杂多样。汉语习惯中宾语受动词支配,于动词之后。如: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如果不了解这里语序的错综关系,就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这阕词是作者辛弃疾赠友人陈亮的,他用两位古人比喻陈亮的文韬武略 按句意实应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渊明”其实是宾语联合词组中的一部分,被挪到谓语“酷似”之前了。
主宾换位,定语移前,定语移后者也比比皆是。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主宾换位:“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城阙”实指长安,“三秦”指关中一带,“辅”为护持义。按句意实应为“三秦辅城阙”。如:王昌龄《从军行》诗中定语移前:“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被挪到动词“遥望”之前,不知道的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作者是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还有一种是王力教授《汉语诗律学》所说的其它文体形式没有的,副词置主语前或句尾。如:白居易《长恨歌》副词状语置主语前:“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主语蛾眉是指杨玉环,其意是“蛾眉宛转马前死”。有的词牌中的领字也是这种修辞句法,如:叶小鸾《桂枝香》副词状语前置:“渐暝色朦胧,暗迷平楚。”其意是“螟色渐朦胧”。还有貌似“凑韵”的副词状语置句尾的(不局限于副词)如:王维《韦给事山居》:“幽寻得此地,讵有一人曾”,把其中“讵有一人曾”中的副词“曾”字后置。又如:陈抟的《归隐》:“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其中“回首青山入梦频。”形容词“频”作副词状语后置。
在诗词中,以上几个方面不仅与现代书文语序不同,而且有些更加"特殊"的句子,就是一个句子里却包含两个句子的主要成分。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其中“水落鱼梁浅”和“天寒梦泽深。”两句都是双主双谓句。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正如前面所讲的,中国诗词文法句读分析顺序,句、读、字,而不是西方的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我们只有跳出西洋语法的束缚才能找到中国诗词独有的特殊韵味。当然,随着汉语言的变迁发展,语汇由单音词为主转变为多音词为主,而当今语法不是套用了西洋语法习惯,而是用西洋语法解释汉语言的结构,两者虽并不能完全契合,但在现行这套语法理论下除了“诗、词、歌、赋”等中国传统文体中存在问题,在其它文体运行的还不错,就像当下我们的拼音和古人的切音一样,其是非常适合当今推广教学的,这也是我们一直沿用至今的主要原因。正如诸城李永明会长所言:“主谓宾”的语序来自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被束缚、桎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当下不少诗友创作打不开思路、语言生硬也是与此有关”。
因时间问题,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里。当然,诗语除了语序之外,还包括诸多句子成分的省略、内容的压缩、结构的扩展等等修辞方法。因此,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作与欣赏,就需要我们掌握相应的古人语法知识和技巧,在品读名家或古人诗词时,只要细心领会、认真揣摩,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去。通过对诗语架构的“特别”处理,就能跳脱当代西洋语法或俚语语言秩序下的平庸,别开生面的写出充满诗性灵动、触及人心的佳作。
本文稿只作群内学习交流,其主要理论支持参考以下书籍;
1.王力教授《中国语法理论》
2.王力教授《汉语诗律学》
3.杨伯峻教授《文言语法》
4.王锳教授《古典诗词特殊句法举隅》
5.季永兴教授《古汉语句读》
6.易闻晓教授《中国古代诗法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