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诗词学会
龙潭山“寻古探今”采风作品辑
金秋八月,风清气爽。学会会员一行15人于此际来到吉林历史名山,开启了一次寻古探幽之旅。大家步古城残垣,访龙凤古寺,拜龙潭,谒旱牢,遍访龙潭山古迹后登上南天门望远。中午于山间野餐,同时进行诗词创作交流活动。通过对诗友作品的分析和热烈地讨论互动,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对诗词创作方法的了解和认知,也为今后的诗词创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内容和素材。诗友王道功的一篇《龙潭山秋日采风记》记录了此次活动的全貌。
酒酣兴致,14位诗友抓阄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句,要求作七律一首,所分韵字需用在首韵或尾韵。余一位诗友可在“古寺”二字中任选一字。作品完成后在群里交流修改完善。
会员群中未能现场参加活动的诗友,可在上述16字中任选其一参与创作,要求同前。
除参加现场活动的15位诗友作品外,会员群里共收到11位诗友的 12首作品。
龙潭山分韵作者15位:
古——冯启元
晴——卢继清
空——李炳娥
一——邹振勤
鹤——奚晓琳
排——高 杰
云——韩 璐
上——王永杰
便——赵雪峰
引——王道功
诗——解金苓
情——曹卫正
到——陈志国
碧——刘宏林
霄——曹永德
会员群选字参与作者11位:
易诗源,王建云,张 英,
邹振勤,郝善敏,赵迎华,
霍 阳,陈 波,刘海琴,
刘 晶,王甫林。
诗友王道功的《龙潭山秋日采风记》附后一并展示留存。
龙潭山采风分韵作品
冯启元
选“古”字
山如蟠络连江浦,千载句丽差可睹。
雄踞坚城壁垒稠,觊觎中土干戈舞。
垝垣兀自述沧桑,潭壑几回沦雪雨。
已矣同归金一瓯,斜阳沉处眺今古。
卢继清
拈“晴”字
闲步云间任雨晴,风衔古调绕山行。
枫红东岭叠霞起,龙隐深潭印月明。
踏过垣墙醒世梦,禅参烟寺典芸生。
旌旗卷处从诗酒,醉望江波一羽轻。
李炳娥
拈“空”字
通幽石径树遮空,寻迹骚人叹化工。
印月龙潭明镜里,留香寺庙此山中。
峰高远眺谈贤者,酒美佳吟续祖风。
力作还需多发奋,无涯学海古今同。
邹振勤
拈“一”字
众友龙山重聚日,轮番祝酒金樽溢。
诗词境界共磋商,课业题材新落实。
露结霜凝暑气消,花残雁去秋风疾。
古今骚客万千人,李杜苏毛谁第一。
奚晓琳
拈“鹤”字
山风入寺响檐铎,殿影参差潭静寞。
梵唱空修礼佛人,通渊谁执伏龙索。
横斜老树旧城垣,委曲江流高宇廓。
叠进凉秋峰外峰,日沉天际邈云鹤。
高 杰
拈“排”字
南天远眺暮云排,秋意无声润我怀。
溪小潺潺遗晚照,林深寂寂隐苍苔。
寻幽古刹潭留影,探密禅房衲送斋。
夜半灯前摊纸笔,征衣犹带草香来。
韩 璐
拈“云”字
闲游胜境赏秋云,探秘龙潭又识君。
一道清江环壑谷,四方断隘阻人群。
高崖眺望天边雁,矮壁沉思域外军。
史载沧桑成往事,陡生感慨叹芸芸。
王永杰
拈“上”字
露湿浮光明翠嶂,江波野色遥相望。
烽烟隐隐旧城墙,号角声声闻圹埌。
雁过天高空自鸣,山深梦浅馀凄怆。
疏钟远近渺尘嚣,印月一潭秋岭上。
赵雪峰
拈“便”字
塞垒烽销芳草甸,野云拂过菩提院。
客来言笑与时增,鸟跃苍黄为客羡。
闻久酿泉应半醺,栖迟龙岭如初见。
牵情栈外叶声声,犹许白头称快便。
王道功
拈“引”字
山路逶迤将我引,携行诗友跟随紧。
登临峰顶赏松江,小憩亭边依木楯。
借得秋词两句来,分成作业同相诊。
采风今日意如何?志趣方兴犹未尽。
解金苓
拈“诗”字
携来文侣占秋诗,漙露商风入酒栀。
云气半遮槐影老,苍崖横断雁声迟。
蟾光照古减眉鬓,御道停杯唤醒狮。
流水环山虚谷映,襟怀逸兴共谁痴。
曹卫正
拈“情”字
晨晖绚烂贯残城,一盏古风随酒烹。
壑脚流江裁本色,龙潭抱玉靓清泓。
扶余铁骑高瞻处,翁媪天门操练声。
福佑大东悬故事,泽秋翻引帝王情。
陈志国
拈“到”字
清幽境壤迎宾到,山骨林涛争发号。
脉脉希踪仄径通,昭昭精要玄音好。
云游潭底寄重生,风舞垣头期再造。
得惠天光梦正长,胸襟此刻已倾倒。
刘宏林
拈“碧”字
白露如霜倾胜迹,残垣断岭劳陈屐。
虬髯老树少躬身,怒目东青高耸脊。
锁住潭龙沉梦疴,磨消寺客平凉策。
曾经几世数英雄,没入尘荒烟色碧。
曹永德
拈“霄”字
眺望山城淡雾飘,龙腾凤耀起风骚。
秋寒晚月潭中影,静锁狂龙水下骄。
探古抒怀情未了,吟诗伴酒乐逍遥。
擎香祈解人间苦,朗咏乾坤入九霄。
会员群诗友选韵作品
易诗源
选“晴”字
卧龙吐雾陇云晴,潭润江亭绕九城。
树借东风招隽鸟,波衔劲势纳余声。
天门仙麓弯弓曳,印月幽泉滴翠筝。
脱根朽枝流逝水,新潮一脉卷帘倾。
王建云
选“诗”字
龙卧重逢写首诗,阶前老友最先知。
前朝暗水藏牢地,慧谷山门竖德碑。
登顶依栏寻极目,远方幽脉笑吾痴。
端杯共酒啥滋味,彩页文章赋小词。
张 英
选“情”字
时逢云淡好心情,石径通幽向远行。
老友登高仍款款,几人击节忘轻轻。
从来口占不劳笔,未必疑多无计评。
若是抛开诗句事,歇身可把木栏倾。
郝善敏
选“空”字
旱牢晓雾起天空,铁索池潭锁恶笼。
断岭云飞辉秀色,龙灯耀野映苍穹。
青苔白露摧花落,古树寒霜染叶红。
夕照山城骚客醉,君游一日感言丰。
赵迎华
龙潭山采风未能成行
见诗友照片攒句
隔屏故影似流云,古寺钟声亦可闻。
石径通幽闲客复,山庭落照晚霞殷。
心怀况味诗堪补,身向高堂韵自分。
莫道秋光无以共,还凭逸兴逐斯文。
霍 阳
龙潭山采风未成行已然神往
古国兴亡何处凭,秋山寂寂立青冥。
沉潭锁缆疑龙骨,蔽雾城垣幻帝陵。
几代行藏前史梦,三分悲壮后人听。
寺钟忽唤醒幽绪,一览松江流不停。
陈 波
选“情”字
婆娑林下每伤情,不见前朝守寨兵。
连脊峰形堪作障,仰盂地势自宜城。
寺中已绝木鱼响,檐外空闻铁马鸣。
欲上南天秋气重,新亭回首暮云生。
刘海琴
选“空”字(通韵)
云开日照秀长空,雾散光摇意境融。
探古寻幽穿涧道,行吟览胜绕山崇。
清泉老树天门界,印月深潭铁锁龙。
峭壁悬崖翻绿浪,霞岚岳寺响晨钟。
刘 晶
选“情”字
别后龙潭念旧情,那年花季此山行。
今邀已是秋霜重,再聚还期月夜明。
每看前溪云水气,犹听远处暮钟声。
千般无计何能去,病骨忧余筋力轻。
王甫林
选“排”字
吉林胜境任铺排,依岸松江抱满怀。
印月清潭深澈底,缚龙锁链锈空差。
参天古桦封神树,峭壁天门望御街。
铁马金戈今去远,唯余城堡土中埋。
邹振勤
龙潭山采风迟到
登临怀古并寻幽,御道蜿蜒无尽头。
两个黄童争座椅,一群粉黛竞歌喉。
奇峰横亘长龙卧,丽日高悬曲水流。
未与诸君同步调,迟来独占满山秋。
龙潭山分韵拈“一”字赋秋鸿
远征云路狂风疾,人字前行终有秩。
岁历千秋昼夜分,天生万类雌雄匹。
南疆择偶意忠贞,北国孵雏心踏实。
比翼去来多少春,双飞双宿情唯一。
龙潭山秋日采风记
王道功
我已记不大清楚登了多少次龙谭山了,也没有细数留下多少对这座山的描写文字,然而在我的心中始终怀有对这座山的一种无法言说的亲近感,这座山俨然已经成为了我的一位忠实的老朋友。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你为什么要登山?他回答说,因为山在那里。人生如登山,人生就是一种跋涉,在我们攀登生命的高峰时,我们会自问为什么要攀登。我们的回答也是相似的,因为作为我们理想的山峰在那里,只有在理想的高峰上我们才能深切感知生命的意义。
当晓琳邀我参加由吉林市诗词学会组织的采风活动时,我没有犹豫就决定再次去探望这位老朋友。我之所以爽快地答应晓琳的邀请,主要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想法:虽然我以往曾无数次地登过这座山,但那都是属于私下的个人活动,有些随心所欲,更多表现的是娱乐性,虽说那也没有什么不好,然而那毕竟忽略了对历史沿革的怀古思考。而此次采风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重在探古思今的文化反思,虽然也有些娱乐因素,但那只是活动的点缀。和我个人的登山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就是抱着感受自然和诗友相互交流学习的一次难得的机会来参加这次活动的。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想不管是谁都不想让自已变得愚蠢,都希望聪明智慧,渴望长寿。这大概就是人性本能使然。想必前来参加采风的诗友都是抱着这种愿望而来的吧。在秋日爽然的微风中,15位参加采风的诗友如约地汇聚在龙潭山门前。他们中有我多年的老朋友,也有初次相识的新朋友,不管是旧友还是新朋,都是为感受山的的自然造化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而来。在门前合影留念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大家摆好姿势,把美好的瞬间定格在手机的图象里。手机的使用给人们提供了方便,让一切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了。在手机面前,我们都成了大脑匮乏的“懒人”。采风活动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走进山门看到了许多舞者在新修的广场上欢歌起舞,时代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娱乐的场所,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新修建的龙潭山设施,虽然外表上焕然一新,但似乎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呢?旧有的“雨旸时若”的牌匾不见了。保留不保留这样的一幅书法作品,看似是件小事,可其中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含量却是不同的。传统中美好的东西一旦丢失,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许多文化传统有价值的东西,在离我们渐行渐远。文化发展过快最容易丢失的就是精神和传统。丢掉传统的东西就会无根,就会迷茫和迷失,古今中外,概不能外。
位于吉林市东部的龙潭山并没有突兀的奇峰,也没有奇形怪状的石头,更没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在国内的名山大川中,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个无名的小卒。然而在吉林市它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道独特的景致。吉林市有四座名山向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之说。这里所说的左青龙指的就是龙潭山。龙潭山上最富有历史厚重感的莫过于高句丽古城断垣、水牢和旱牢,另外还有一座寺庙叫龙凤寺。这些历史遗存见证了龙潭山曾经的历史缩影。我们一行采风者都是住在吉林市的本地人,对这里的历史变迁都有所了解。一路攀登,边谈论龙潭山的历史,边欣赏秋日中的龙潭山风景。不长时间就来到了龙凤寺前的广场,做短暂的停留歇息。龙凤寺由观音庙、龙王庙、关帝庙组成,整个庙宇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古色古香,它始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前。前些时日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中的“北陀寺”就取景于此。
小憇后,我们继续向龙潭山最高峰南天门登攀。我们分两路:一路走木头栈道,一路沿石阶走,中途经过南天门牌坊。没有用太多时间,我们就顺利地登上了南天门。站在南天门上俯瞰松花江和化工城就尽收眼底了。美丽的松花江好像一条玉带绕城而过形成了别致独特的景观。龙潭山的最高峰南天门海拔338.3米,高句丽时期曾建有不大的平台,实为举眸“得景”最佳处。平台边上立有“抗联遗址”石碑。
此时正值上午10点多钟,住在山下常来山上锻炼的人们,要做广播体操了。这些人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做的是第六套广播体操。音乐响起,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山中回荡,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激情燃烧的月岁。这时卢继清和王永杰也情不自禁地随着节拍挥起双臂手舞足蹈起来。看到此刻山上这种壮观的场面。我们好象一下子都变得年轻了。随着广播体操音乐的余绪,我们走下了山峰,回到了集合地点一一龙凤寺广场前,开始了午餐。
借助一家摊主的桌椅,排列调整好后,开始了我们野外的把酒言欢,寄兴谈诗。晓琳将事先准备好的条幅,寻一棵小树挂上。条幅上醒目的几个大字是“吉林市诗词学会”下有一行小字“诗词作伴,寻古探今”,这一行小字就是今天采风活动的主题。
是凡集体活动,大都要有个仪式,仪式体现的是严肃的庄重感,这种庄重感就是要激发出人的正能量。那就请启元讲几句吧,启元简短地讲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新诗友和大家相互认识。在觥筹交错中,晓琳将刘禹锡《秋词》中的两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每个字分别做成阄让大家来抓,谁抓到哪个字,就将此字作为首韵或尾韵来完成一首七律作为作业。采风活动就在这充滿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在秋日午后的斜阳下,诗友们欢快地走下了山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