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讯息
更多
春风吹开梨花韵
本期作者(排名不分先后) 律诗: 武立胜 李家勋 李恒贤 时英武 卜桂平 丁邦全 陈白兰 魏龙恩 王廷非 陈廷玲 方守庆 杨东市 绝句: 青和平 李少剑 苏林生 丁 娟 舒严华 王素珍 李学庆 词曲: 尹本菊 黄利民 杨立惠 程 光 入建昌县龙潭大峡谷 武立胜 十里清嘉景,行来客欲迷。 忽然潜地道,倏尔上天梯。 松古鹤能养,潭深龙可栖。 危崖纵白练,垂入绿烟溪。 临水戏吟 李家勋 青山渺渺水苍苍,鹤唳一声合断肠。 兵气犹腥淝上雨,流光未老寿阳妆。 岚烟村树浑如画,玉砌雕栏岂足伤。 捲起一帘花共语,登楼把酒洗春凉。 步韵和璞山君春日即景(通韵) 李恒贤 远近禽喧入耳欣,絮沾衣袖柳停云。 越篱桃笑织红帐,凸坳梨羞叠素裙。 语软人随乡旅步,烟迷花压古村晨。 扶藜最是采风侣,相谑一番吟趣文。 梨乡行吟 时英武 湖光潋滟一天蓝,深涧清流泻碧潭。 田稼葱茏连岭外,梨花馥郁漫山南。 几多话语情方炽,满桌佳肴酒正酣。 眷眷乡心恋乡土,知根知底好交谈。 咏梨花 卜桂平 如雪琼英绽满枝,柔情玉骨惹春思。 素容淡色懒争艳,洁蕊冰心醉润姿。 雅誉随风甘寂寞,性贞听雨守兰芝。 神魂独倚孤山去,幽梦一帘添作诗。 咏梨花 丁邦全 白若雪霜香若梅,冬装春饰乃天裁。 云携淡客轻盈舞,月洒浮光素雅开。 柳絮回风思万缕,琼葩带雨醉千杯。 乡间僻壤谁人问,下自成蹊不染埃。 咏八公山梨花 陈白兰 东风阵阵送春来,油画芳郊仙女裁。 桃岙飘红姿丽靓,梨园飞韵梦中开。 馨香淡雅犹如玉,剔透晶莹似雪皑。 几许诗情浮碧蕊,但凭本色立尘埃。 步和卞士华君《咏八公山梨花》 魏龙恩 织女瑶姬岁岁来,八公鹤氅羽衣裁。 淮王仙去白云在,河汉冰融雪浪开。 烟漫银山风袅袅,香浮玉宇月皑皑。 碧霞难怪争乔觉,自古此方宜绝埃。 咏八公山梨花 步韵春坭老师同题佳作 王廷非 带雨梨花引蝶来,郝圩阆苑客人裁。 枝摇有意惹吾醉,瓣落无声为汝开。 不妒桃红娴淡淡,能容柳绿雪皑皑。 淮河岸畔清心处,难得八公钦世埃。 注:郝圩系指安徽淮南市寿县郝圩村,地处淮河岸畔,八公山脚下,战国时期名将廉颇墓葬就在千亩梨林之中,是著名的梨乡之村。 现梨花正是盛开之季,引来无数远近游客观赏! 梨山春色 陈廷玲 春色满坡迷眼花,蜂招蝶引赏芳华。 风摇碎玉溪飘白,天放银辉帘带纱。 如画如诗乐游客,似烟似雾美无涯。 畅吟柳荫情难却,陶醉仙山日影斜。 郝家圩踏春 方守庆 夺目青青彩画春,梨英烁烁雪披身。 长淮滋养淝陵秀,鸿烈熏陶楚地新。 微雨浸衣勾旧梦,和风撩发忘年轮。 高枝黄雀啼流响,山麓花明掩绿茵。 梨园小聚 杨东市 梨乡深处一溪蓝,抖落回音见碧潭。 走过花丛迷眼里,描来景色赛江南。 高朋纵笔真情雅,墨客裁诗意气酣。 最喜言欢同把酒,且将旧话畅心谈。 题寿州梨花 青和平 粼粼淝水绕人家,素影春娘试雪纱。 最是夜阑人静后,滿坡清月照梨花。 梨 园 李少剑 清明十里园飞雪,树树娇花雨露噙。 澄淡芬芳蜂蝶恋,素装最得雅人心。 咏梨花 苏林生 素雅清姿自不凡,敢同桃李占华年。 祥云朵朵修仙性,万树生香透九天。 咏梨花 丁娟 绕道山前去看花,芳菲照眼满枝丫。 年年有约情依旧,信遣春风送到家。 梨花 舒严华 无须和雨笑,一白压千娇。 幽径凌寒早,省遭蜂蝶嚣。 梨花颂 王素珍 傲骨琼花粉黛妆,冰心娇艳绽芬芳。 梨梢铺雪香魂醉,独领风骚墨客忙。 梨花吟 李学庆 一树梨花天下白,美人梦醒不堪愁。 殷殷青鸟衔花去,莫叫相思空白头。 醉花阴 · 梨花赞 尹本菊 春入梨枝花信骤,雪浪翻晴昼。素靥倚风柔,玉骨冰肌,占尽三春秀。 赤曦着意裁琼玖,香漫黄昏后。莫叹逐芳尘,洁韵长留,不负相思瘦 。 临江仙 · 赏八公山梨花 黄利民 剪剪寒风轻扑面,纷纷花絮沾衣。八山泉水注涟漪。梨花醉白,山涧柳依依。 骚客赏花歌唱美,园中莺雁徘徊。梨花引蝶降园回。仙山西畔,百卉竞争晖。 减字木兰花·梨花小吟 杨立惠 琼英叠素,风动繁枝香暗度。月照清嘉,碎玉纷扬缀浅纱。 冰心凝露,洗尽铅华归本悟。漫卷云槎,散作人间自在花。 破阵子·淮山梨乡行 程光 我欲乘风绕岭,漫皆梨雪炤明。碧野烟溪三叹翠,嫩蕊穹枝一叠声。弄花红粉轻。 喜与良朋结伴,寻香径里随迎。凝望潺潺山水处,疑是匆匆过客经。怅为银发生。
学会简介
更多
诗词速递
更多
  • [孙登先] 闽、浙两省游之九 蟳埔村
    2025年04月27日
  • [孙登先] 闽、浙两省游之十 泉州开元寺
    2025年04月27日
  • [孙登先] 闽、浙两省游之八 泉州洛阳桥
    2025年04月25日
  • [孙登先] 闽、浙两省游之七 郎官巷
    2025年04月24日
  • [归鸿] 清平乐 · 婺源瑶湾
    2025年04月24日
  • [孙登先] 闽、浙两省游之六 三坊七巷
    2025年04月23日
  • [孙登先] 闽、浙两省游之五 网红神仙居如意桥
    2025年04月22日
  • [孙登先] 闽、浙两省游之三 畲族歌舞
    2025年04月21日
赛事纵横
更多
学会会员
更多
  • 青和平
  • 余龙怀
  • 喻希乐
  • 杨立惠
  • 方树森
  • 王文安
诗教在线
更多
    基础常识
  • 何为古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近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古绝,何为律绝
    2021年07月13日
  • 五言和七言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律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词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四声 平仄
    2021年07月15日
     格律检测工具
  • 自动检测
经典博览
更多
    主题
  • 离别
  • 送别
  • 田园
  • 山水
  • 伤怀
  • 赞美
  • 重阳
  • 中秋
  • 七夕
  • 端午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西湖
  • 饮酒
  • 友情
  • 老师
  • 悼亡
  • 哲理
  • 励志
  • 爱情
    朝代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魏晋
  • 南北朝
  • 先秦
  • 金朝
  • 汉朝
  • 两汉
  • 五代
  • 近代
  • 现代
  • 当代
    推荐诗人
  • 屈原
  • 杜牧
  • 王安石
  • 李商隐
  • 杜甫
  • 李白
  • 荀子
  • 杨炯
  • 释善珍
  • 孔绍安
  • 志南
  • 南宋无名
  • 敦煌曲子
  • 王湾
诗乡诗教
更多
诗韵家风
更多
    砖刀点平仄 诗韵润灵芽——记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两三事
    郝 红 有人说,活在忙与闲的两种境界里,才能俯仰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成就人生的意义。而在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的人生中,忙,就是“直挂云帆济沧海”;闲,就是“清诗近道要,识子用心苦。” 光环存留过去,风雅正置当下。贵州省绥阳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李发杰董事长在数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从政府到行业的“创业之星”、“纳税先进单位”,“十佳致富能手”、“优秀企业家”等等;从地方到社会团体的“十佳光彩之星”、“十大孝星”,“捐资助学情暖桑榆企业家”、“尊师重教典范”等等,数百个殊荣与称号应有尽有,牌匾满堂,闻名遐迩。而最光彩夺目而又包含人文气息的是那块挂在庭院大门最显眼处、由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亲笔题写的——“中华诗词之家”牌匾,这块牌匾,不仅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且彰显了其独特的人文气息与人格魅力。 熟悉李发杰先生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世界里,不仅只有生活层面上的满足,还有着精神层面上的梦想。诸多的桂冠与光环,不足以充实他的整个人生。在他看来,尘世是人生唯一的天堂。而诗词,是各种艺术中最属于心灵深处的情愫。它能把人类灵魂高举到精神层面,能让人变得纯粹而丰盈。因此,对诗词的探究,早已成为他精神层面最大的追求。 对于一个最初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创作古典诗词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句名言阐明了热爱对于一个人谋事的重要作用。热爱,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也能让人的思想变得活跃而富足。所谓“砖刀点平仄”,就是诗友对他最贴切的评价。不难想象,在一个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建筑工人,是如何把最沉重的“砖刀”与最风雅的“平仄”结合在一起的。在他眼里,一块砖、一片瓦、一粒沙,都有着独有的韵味。当他把一块块青砖变成了方块字,把一片片锦瓦变成了湛蓝的天空,把黄砂变成了天边的云霞,他的“砖刀”便点出了蕴含着平平仄仄且能抒情达意、震撼灵魂、鼓舞人心的绚丽诗篇。 从最初的古风到如今的格律诗,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仅写出了心境,也写出了人生。在他的《劝夫》中有这样的句子:“岩上下雨岩下稀,劝夫赌场少去些。输了钱财是小事,输了阿妹你无妻。”这首带有方言的早期作品,虽然不入律,但却让人读之悟理,品之悟道。一首好的作品,不在于词藻有多华丽,也不在于意象有多深远,而在于通俗易懂,有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作品,宛若一座喷泉,总是能喷出智慧和寓教于乐的火花。如今,在且歌且行中,他的作品已不再青涩,在接地气中透着满满的韵味。无论是命题还是构思,均可称之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个中行云流水、文采斐然的上乘之作不胜枚举。不再是“夜里拍额苦作诗,词笺遣韵韵来迟。”而是“雏鹰展翅借唐风,且效先贤一脉承。”那种以“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精神富足与体现心灵感应的创作方式,可圈可点,相辅相成。 享有“中华诗词之家”之称,必有书香之底蕴。早在明清时期,一代祖李松溪携妻孟氏从江西迁入贵州省绥阳县儒溪乡大溪村,破土建立四衙寨,领召为业。李氏寨前立有围柱,乃土司四重衙门,凡文武官员途经四衙寨,文官须下轿,武官必下马,视为尊重。入黔至今三百余年,已传十七代。李氏宗族一向信而好古,子孙承志,耀门图强。以耕读商匠为本,人才辈出,进士、举人、博士、文化名人,比肩皆是。 李家代有贤良,禀一世崇德,功业昭彰。其兄长李发模,系当代著名诗人。高情睿智,诗承一生。一首《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其妻喻明芬,贤良纯朴,相夫教子,相随一生。在她的笔下,丈夫是“年老气虚衰,回家觅路还。一心飞步走,腿脚难迈开。”从简单明了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老年人步履蹒跚的真实场景;在儿子李其浩的笔下,父亲既有“知是秋风盛,不堪岁月长”的奋发,也有“经春复夏餐风雨,一待霜寒便始开”的憧憬;在女儿李其琴的笔下,是对父亲“双肩挑二业,坎坷见精诚”的钦佩;在女婿文志坚的笔下,是对岳父“归来仍是少年郎,冬有春华,莫负风流”的祈福;在孙儿李凯的笔下,是对爷爷“长以诗心莳佳茗,满山淑气暖灵芽”满满的祝愿。在李发杰的影响下,即使是他身边的员工陈彪,也创作出“盈眼难收这边景,诗出唤就韵千行”的佳句……一门四代,乃至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受之感染,无不为之苦学耕读,一脉相承。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诗心不改。从“砖刀点平仄”转型到了“诗韵润灵芽”。以农业旅游发展为主,破土千顷,创建了贵州大溪尖峰顶茶业有限公司,带动家乡产业,解决农民务工问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的号召,带动家乡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为家乡建设、产业帮扶、助农扶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常言道,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把平常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这七件事做到了极致,提升了层次。那就是:诗词歌赋书画茶。云蒸灵芽,承茶魂觅之真源;雾煮嘉木,禀茶道衍之灏气。在一片翠色中,摩崖石壁上的诗词歌赋,犹显大雅,让观者顿足难移。让人不禁感叹,在这高情茗香中,尤其彰显了中国的至尊文化——唐风宋韵!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笔者也不禁以拙联“茗香伴左,千壶妙语千壶韵;经古随缘,一树灵芽一树诗”以寄之。 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心安理得,活得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无论是他的过去,还是他的现在,笃学好古,一直是他毕生的追求。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以优秀企业家为代名词的话,那么他的后半生,优秀诗人——这个称谓或许更加让他欣喜而热爱。 很喜欢这句话:当你活成一束光,光够亮,就福泽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功成不忘家乡情,回馈桑梓赤子心。他心系地方基础教育,积极参与并投身绥阳文化教育事业,捐款捐物、成立奖学基金、出资改善村级学校教学环境、支持村级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资助,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推动企业及农村开展诗词组织建设,壮大创作队伍,他竭力发展各级诗词学会会员已达200余人。为了不断提高农民诗友的创作水平,多次出资帮助乡村、学校全力推进诗词“七进”工作,特聘请专家学者不定期开展诗词讲座。不仅坚持每月一次开展诗词交流研讨活动,还出资创办了《博雅集》诗刊并定期发刊,一年出一册诗友作品集,大大提高了诗友的创作热情与诗词质量。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向各级诗词刊物投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诗友作品不仅在县级诗刊登载,还散见于《中华诗词》,《贵州诗联》也在“诗人风采”、“诗社集锦”、“校园新声”专栏加以推荐。 步入他的家乡,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他的付出与对他的褒奖。乡亲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敬重与感激。那些由他捐资修建的学校、道路、桥梁与亭台长廊随处可见。而最醒目、也是最深得人心的还是乡亲们自发为他所立的“丰德碑”。常言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性的口碑。这“丰德碑”足以见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可谓名至实归。 如今,他的企业是“中华诗词示范单位”,他创建的博雅诗社,也获得了“中华诗词示范单位”称号,他的家庭是“中华诗词之家”,而他个人,不仅是优秀企业家,还是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终身名誉副会长,优秀企业家——优秀诗人当之无愧! 一个优秀企业家,如果兼备风雅,格局会高步阔视,情致会超逸绝尘;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兼诗人,一定会在企业文化中注入品格高洁的大雅风气,一定会让企业的精神领域更加充实与丰盈,在企业中寻找到人生的大意趣、企业的大气象、员工的大智慧。 如此这般集优秀企业家与优秀诗人于一身的耄耋老人,笔者只想说:老骥伏枥,且将楼层更上;龙翔凤翥,惟斯精彩未央。 2023年7月27日于筑城
    查看详情》
  • 胡少杰——用脚写出诗意人生
    2023年07月20日
  • 仁德为怀 诗书传家
    2023年02月25日
  • 诗书继世长--“风筝之都”潍坊一家三代诗选
    2022年12月14日

学会地址:淮南市田家庵区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100007邮箱:528949612@qq.com联系电话: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