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讯息
更多
赵嘉鸿: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吟诵、朗诵展演活动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诗长、诗友: 大家下午好!值此丹桂飘香,金风送爽时节,全民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在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今天出席本会与省老干部诗词协会和省老干部活动中心联合举办的纪念抗战胜利的吟诵、朗诵展演,我感到十分荣幸,深感振奋! 回眸历史,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进行了14年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反侵略卫国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6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沦陷。然而,面对艰危凶险的处境,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儿女在抗战中有着不凡的贡献,并彰显出伟岸雄强的“云南精神”,这种精神是聂耳激昂崇高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六十军勇猛强悍、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是二十万各族民众风餐露宿、不畏艰险修筑滇缅公路团结奋战、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张问德《答田岛书》大义凛然、气节忠贞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西南联大守护文脉、刚毅坚卓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将抗战精神凝练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云南的抗战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光辉体现。今天,我们纪念抗战精神不仅为了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珍视和平,也为了激励国人踔厉奋发、团结一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9月3日,盛况空前的阅兵仪式不仅展现了祖国威武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气势磅礴的民族凝聚力,也昭示了我国坚定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信心和勇气,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诗长、诗友: 中国传统诗词自诞生之时起,便饱含家国情怀。一部中国诗歌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眷怀故国母邦的历史(虽然国家观念并非都指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诗经·秦风》讲“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屈原讲“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曹植讲“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阮籍讲“临难不顾身,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戴叔伦言“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骆宾王言“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李白言“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杜甫讲“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李贺讲“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清照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苏轼说“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张元幹写道“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岳飞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陆游说“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近现代以来,谭嗣同讲“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秋瑾言“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杨沧白讲“万方忧愤切,谁忍独逍遥”,邵力子说“是丈夫,皆应继风徽,收京阙”,钱来苏言“莫负昂藏七尺躯,忍看华胄籍为奴”,谢晋元言“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有着深厚的、浓烈的爱国情怀。 抗战诗词较广泛深入地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抗战14年,中华民族历经苦难、浴血奋战,其间产生了大量抗战主题诗词。这些诗词慷慨悲壮,既秉承传统边塞诗爱国尚武、英雄豪壮的精神和诗史传统,又在抗战环境中表现出新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象,发出时代强音。”陈懋恒《抗战百一诗》记述北平战斗、台儿庄战役中以身殉国的英雄群体,陈友琴《惊闻八百壮士遇难》记录震惊中外的“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还有不少诗作,以传记方式为英雄塑像,颂赞左权、蔡廷锴、张自忠、赵登禹等抗战英雄抛洒热血甚至献出生命的故事。这些抗战诗词以诗记史,补史之阙,为我们铭记历史留下了珍贵参照,更为许许多多民族英雄树起了丰碑。”(引自周兴陆《抗战诗词三百首》) 此外,值得关注且与我们今天的活动关系紧密的是,抗战时期全国各地的诗社、文学社曾组织过各种诗歌朗诵运动,比如,延安、武汉、重庆、广州、桂林、昆明等地都出现过较大规模的诗歌朗诵运动。诗歌朗诵因其所具有的通俗性、音乐性、表演性和鼓动性,曾极大地鼓舞着民众和将士的抗日士气。云南籍诗人柯仲平在抗战朗诵诗运动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穆木天曾回忆柯仲平的朗诵时曾说:“柯仲平先生的高歌,是身体的动作,热情、声音,互相调和,互相一致的……那使我们狂奋,恨不能随着柯仲平先生的歌声,加快了我们的步伐,向着我们民族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向前杀去。”①1938年5月举行的边区工会代表大会上 ,柯仲平朗诵了《边区自卫军》,不仅“台下几百位朴素的工人们在狂欢地鼓着掌”,毛泽东主席也热烈鼓掌 。大会结束后 ,他写信给柯仲平,表示《边区自卫军》“很好很好”,希望他“赶快付印 ”。抗战时期,延安的“战歌社”、重庆的“诗歌朗诵队 ”、广州的“中国诗坛社”等社团在诗歌朗诵方面都有显著的贡献。 昆明的诗歌朗诵运动与《战歌》杂志有关。《战歌》1938年第3、4、5期,分别发表了三篇诗歌朗诵理论文章:徐嘉瑞的《高兰的朗诵诗》、穆木天《论诗歌朗读运动》、佩弦(朱自清)《谈诗歌朗诵》。“朱自清对诗歌朗诵的关注对西南联大的朗诵诗运动有所启示,并且与闻一多 、李广田共同创立了西南联大的朗诵诗观念:‘闻一多开其先,朱自清和李广田继其后’”“朗诵诗是政治的诗,宣传的诗,群众的诗,新体的诗,今天的诗,‘我们’的诗,综合的诗,有力的诗和行动的诗 ”②西南联大的冬青文艺社与新诗社彰显了学生诗歌朗诵运动的成绩。冯至曾回忆自己在西南联大参加“新诗社”朗诵会的情形:“在昆明时,我曾经被约请参加过几次新诗社的聚会,聚会的地点有时在西南联大简陋的课室,有时在学校附近的一所小楼上,每次开会回来,心里都感到兴奋,情感好像得到一些解放。灯光下听着社员们各自诵读他们的作品,彼此毫不客气地批评,我至今还没有忘记一些诗在诵读时所给我的印象。” 吕剑也曾谈到抗战时期昆明举办诗歌朗诵的盛况:“最近昆明举行了几次诗歌朗诵,成绩都不错,有一次,参加朗诵会的诗人、诗歌工作者、诗歌爱好者达千余人之多,这在昆明,真是了不起的举动。拿诗歌来直接的和广大的人群见面,这在昆明,恐怕还是第一次。” 由于柯仲平诗歌朗诵的广泛影响力、联大文艺社团对诗歌朗诵活动倡导和实践以及昆明学生和民众的参与性,因此,我们可以说云南诗歌朗诵有良好的传统,而今天的活动即是对这一传统的薪传。 至于吟诵,它是旧体诗词创作与鉴赏的不可忽视的途径。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在《与陈硕甫书》中指出:“诗古文各要从声音正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明人刘绩指出:唐人诗一家自有一家声调,高下徐疾皆为律吕,吟而绎之,令人有闻《韶》忘味之意。”清人沈德潜则在《说诗晬语》中讲:“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从吟诵的文类而言,有诗的吟诵、词的吟诵和文的吟诵,从吟诵的语言讲有方言吟诵和普通话吟诵,古音诵读与今音诵读;从吟诵的要求讲要注重“字正腔圆”“字正”即准确、清楚明亮;“腔圆”即吟诵时声音饱满、圆润、优美,声调婉转动听。要使腔圆要努力解决好“调其气、控其调、适其情、精于技”“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而吟诵的“因声入境”“就是随着吟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徐疾变化和腔调的婉转曲折步入诗词的不同意境中去”,要“因声、求气、得神、入境”要有“个性表达”,要注重用韵、平仄和节奏点等。总之,吟诵是一门专门性的学问,一门具有美感的语言、语音的艺术。吟诵可以增强我们对诗文经典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力,可以愉情悦志,可以丰富人生的诗性和意趣。 各位领导、各位诗长、诗友: 今天我们开展吟诵、朗诵活动,其意义是丰富的,值得重视的,一者缅怀英烈、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发扬云南抗战精神;二者引起对抗战诗词的关注和研究,提高当前的诗词创作水平;三者传承和推动吟诵、朗诵艺术;第四则是加强学会之间的合作、增进诗人之间的交流。 最后,我代表学会向征文获奖的诗友表示热烈地祝贺!向为活动提供场地的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以及工作人员和服务的诗友表示衷心的感谢!预祝展演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注】①穆木天:《诗歌朗读和高兰先生的两首尝试》,载1937年10月23日《大公报》。②参见吴昊:《抗战时期诗歌朗诵运动钩沉》,载《南方文坛》2020年第1期。 撰稿:赵嘉鸿 编辑:李如珍
学会简介
更多
云南省诗词学会简介 云南省诗词学会成立于1989年8月,主管单位为云南省文联。张文勋教授、赵浩如教授、朱籍先生先后任会长。现任会长赵嘉鸿博士。办公地点在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94号民主党派大楼431室。 学会办有会刊《云南诗词》季刊,到2023年9月已出版至154期。近年来公开出版有《云南诗词》(丛书十集)《中华诗词文库·云南诗词卷》《“行走云南 我为滇狂”诗词集》《云南历代女子诗词选》《铿锵护净土》《云南近现代诗词选》等诗词集,参与编辑出版《血沃南疆——云南人民抗战诗词选》《颂五华诗词书法美术作品集》等。 云南省诗词学会积极推进创建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之乡”工作,截止2021年6月,已有玉溪市通海县、红塔区、江川区,昭通市镇雄县,曲靖市师宗县荣获“中华诗词之乡(县)”称号,玉溪市荣获“中华诗词之市”称号。 获评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的有: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第一中学、玉溪第一中学、江川区第二中学、红塔区莲池小学、玉溪红塔集团、聂耳文化广场、玉溪市红塔铝型材厂、高仓上牟溪冲、红塔区九龙池公园、江川区文化馆、江川区大街街道上营社区、界鱼石公园、三道菜饭店、师宗县教育局、师宗县丹凤小学。 另有曲靖市师宗县,玉溪市江川区、澄江市、华宁县、峨山县、易门县、元江县、新平县,获得省级“中华诗词之乡”称号。个旧哨冲村获云南省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传统诗词示范村”称号。 云南省诗词学会 地 址:昆明市翠湖南路94号431室 季刊投稿:yhici@163.com 电 话:0871-6515 5112 云南省诗词学会诗词网站 负责人:马昆华 管理员:黄良全、郭 力、李如珍、李 妍 邮 箱:760556839@qq.com (仅用于中华诗词网站注册登记用,无接受来稿等其他功能)
诗词速递
更多
赛事纵横
更多
学会会员
更多
  • 赵嘉鸿
  • 石鹏飞
  • 周崇文
  • 孔祥庚
  • 窦华
  • 郑祖荣
诗教在线
更多
    基础常识
  • 何为古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近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古绝,何为律绝
    2021年07月13日
  • 五言和七言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律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词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四声 平仄
    2021年07月15日
     格律检测工具
  • 自动检测
经典博览
更多
    主题
  • 离别
  • 送别
  • 田园
  • 山水
  • 伤怀
  • 赞美
  • 重阳
  • 中秋
  • 七夕
  • 端午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西湖
  • 饮酒
  • 友情
  • 老师
  • 悼亡
  • 哲理
  • 励志
  • 爱情
    朝代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魏晋
  • 南北朝
  • 先秦
  • 金朝
  • 汉朝
  • 两汉
  • 五代
  • 近代
  • 现代
  • 当代
    推荐诗人
  • 屈原
  • 杜牧
  • 王安石
  • 李商隐
  • 杜甫
  • 李白
  • 荀子
  • 杨炯
  • 释善珍
  • 孔绍安
  • 志南
  • 南宋无名
  • 敦煌曲子
  • 王湾
诗乡诗教
更多
诗韵家风
更多
    砖刀点平仄 诗韵润灵芽——记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两三事
    郝 红 有人说,活在忙与闲的两种境界里,才能俯仰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成就人生的意义。而在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的人生中,忙,就是“直挂云帆济沧海”;闲,就是“清诗近道要,识子用心苦。” 光环存留过去,风雅正置当下。贵州省绥阳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李发杰董事长在数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从政府到行业的“创业之星”、“纳税先进单位”,“十佳致富能手”、“优秀企业家”等等;从地方到社会团体的“十佳光彩之星”、“十大孝星”,“捐资助学情暖桑榆企业家”、“尊师重教典范”等等,数百个殊荣与称号应有尽有,牌匾满堂,闻名遐迩。而最光彩夺目而又包含人文气息的是那块挂在庭院大门最显眼处、由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亲笔题写的——“中华诗词之家”牌匾,这块牌匾,不仅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且彰显了其独特的人文气息与人格魅力。 熟悉李发杰先生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世界里,不仅只有生活层面上的满足,还有着精神层面上的梦想。诸多的桂冠与光环,不足以充实他的整个人生。在他看来,尘世是人生唯一的天堂。而诗词,是各种艺术中最属于心灵深处的情愫。它能把人类灵魂高举到精神层面,能让人变得纯粹而丰盈。因此,对诗词的探究,早已成为他精神层面最大的追求。 对于一个最初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创作古典诗词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句名言阐明了热爱对于一个人谋事的重要作用。热爱,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也能让人的思想变得活跃而富足。所谓“砖刀点平仄”,就是诗友对他最贴切的评价。不难想象,在一个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建筑工人,是如何把最沉重的“砖刀”与最风雅的“平仄”结合在一起的。在他眼里,一块砖、一片瓦、一粒沙,都有着独有的韵味。当他把一块块青砖变成了方块字,把一片片锦瓦变成了湛蓝的天空,把黄砂变成了天边的云霞,他的“砖刀”便点出了蕴含着平平仄仄且能抒情达意、震撼灵魂、鼓舞人心的绚丽诗篇。 从最初的古风到如今的格律诗,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仅写出了心境,也写出了人生。在他的《劝夫》中有这样的句子:“岩上下雨岩下稀,劝夫赌场少去些。输了钱财是小事,输了阿妹你无妻。”这首带有方言的早期作品,虽然不入律,但却让人读之悟理,品之悟道。一首好的作品,不在于词藻有多华丽,也不在于意象有多深远,而在于通俗易懂,有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作品,宛若一座喷泉,总是能喷出智慧和寓教于乐的火花。如今,在且歌且行中,他的作品已不再青涩,在接地气中透着满满的韵味。无论是命题还是构思,均可称之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个中行云流水、文采斐然的上乘之作不胜枚举。不再是“夜里拍额苦作诗,词笺遣韵韵来迟。”而是“雏鹰展翅借唐风,且效先贤一脉承。”那种以“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精神富足与体现心灵感应的创作方式,可圈可点,相辅相成。 享有“中华诗词之家”之称,必有书香之底蕴。早在明清时期,一代祖李松溪携妻孟氏从江西迁入贵州省绥阳县儒溪乡大溪村,破土建立四衙寨,领召为业。李氏寨前立有围柱,乃土司四重衙门,凡文武官员途经四衙寨,文官须下轿,武官必下马,视为尊重。入黔至今三百余年,已传十七代。李氏宗族一向信而好古,子孙承志,耀门图强。以耕读商匠为本,人才辈出,进士、举人、博士、文化名人,比肩皆是。 李家代有贤良,禀一世崇德,功业昭彰。其兄长李发模,系当代著名诗人。高情睿智,诗承一生。一首《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其妻喻明芬,贤良纯朴,相夫教子,相随一生。在她的笔下,丈夫是“年老气虚衰,回家觅路还。一心飞步走,腿脚难迈开。”从简单明了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老年人步履蹒跚的真实场景;在儿子李其浩的笔下,父亲既有“知是秋风盛,不堪岁月长”的奋发,也有“经春复夏餐风雨,一待霜寒便始开”的憧憬;在女儿李其琴的笔下,是对父亲“双肩挑二业,坎坷见精诚”的钦佩;在女婿文志坚的笔下,是对岳父“归来仍是少年郎,冬有春华,莫负风流”的祈福;在孙儿李凯的笔下,是对爷爷“长以诗心莳佳茗,满山淑气暖灵芽”满满的祝愿。在李发杰的影响下,即使是他身边的员工陈彪,也创作出“盈眼难收这边景,诗出唤就韵千行”的佳句……一门四代,乃至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受之感染,无不为之苦学耕读,一脉相承。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诗心不改。从“砖刀点平仄”转型到了“诗韵润灵芽”。以农业旅游发展为主,破土千顷,创建了贵州大溪尖峰顶茶业有限公司,带动家乡产业,解决农民务工问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的号召,带动家乡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为家乡建设、产业帮扶、助农扶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常言道,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把平常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这七件事做到了极致,提升了层次。那就是:诗词歌赋书画茶。云蒸灵芽,承茶魂觅之真源;雾煮嘉木,禀茶道衍之灏气。在一片翠色中,摩崖石壁上的诗词歌赋,犹显大雅,让观者顿足难移。让人不禁感叹,在这高情茗香中,尤其彰显了中国的至尊文化——唐风宋韵!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笔者也不禁以拙联“茗香伴左,千壶妙语千壶韵;经古随缘,一树灵芽一树诗”以寄之。 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心安理得,活得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无论是他的过去,还是他的现在,笃学好古,一直是他毕生的追求。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以优秀企业家为代名词的话,那么他的后半生,优秀诗人——这个称谓或许更加让他欣喜而热爱。 很喜欢这句话:当你活成一束光,光够亮,就福泽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功成不忘家乡情,回馈桑梓赤子心。他心系地方基础教育,积极参与并投身绥阳文化教育事业,捐款捐物、成立奖学基金、出资改善村级学校教学环境、支持村级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资助,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推动企业及农村开展诗词组织建设,壮大创作队伍,他竭力发展各级诗词学会会员已达200余人。为了不断提高农民诗友的创作水平,多次出资帮助乡村、学校全力推进诗词“七进”工作,特聘请专家学者不定期开展诗词讲座。不仅坚持每月一次开展诗词交流研讨活动,还出资创办了《博雅集》诗刊并定期发刊,一年出一册诗友作品集,大大提高了诗友的创作热情与诗词质量。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向各级诗词刊物投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诗友作品不仅在县级诗刊登载,还散见于《中华诗词》,《贵州诗联》也在“诗人风采”、“诗社集锦”、“校园新声”专栏加以推荐。 步入他的家乡,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他的付出与对他的褒奖。乡亲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敬重与感激。那些由他捐资修建的学校、道路、桥梁与亭台长廊随处可见。而最醒目、也是最深得人心的还是乡亲们自发为他所立的“丰德碑”。常言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性的口碑。这“丰德碑”足以见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可谓名至实归。 如今,他的企业是“中华诗词示范单位”,他创建的博雅诗社,也获得了“中华诗词示范单位”称号,他的家庭是“中华诗词之家”,而他个人,不仅是优秀企业家,还是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终身名誉副会长,优秀企业家——优秀诗人当之无愧! 一个优秀企业家,如果兼备风雅,格局会高步阔视,情致会超逸绝尘;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兼诗人,一定会在企业文化中注入品格高洁的大雅风气,一定会让企业的精神领域更加充实与丰盈,在企业中寻找到人生的大意趣、企业的大气象、员工的大智慧。 如此这般集优秀企业家与优秀诗人于一身的耄耋老人,笔者只想说:老骥伏枥,且将楼层更上;龙翔凤翥,惟斯精彩未央。 2023年7月27日于筑城
    查看详情》
  • 胡少杰——用脚写出诗意人生
    2023年07月20日
  • 仁德为怀 诗书传家
    2023年02月25日
  • 诗书继世长--“风筝之都”潍坊一家三代诗选
    2022年12月14日

学会地址:昆明市翠湖南路94号431室

邮编:100007邮箱:ynshici@163.com联系电话:0871-65155112

京ICP备19044437号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中华诗词学会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