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双水党校赋
丘麦
南粤形胜,冈州物华。银洲湖潋滟接沧溟,圭峰山逶迤连霄汉。有庠序峙于双水之畔,曰党校肇于己亥(1959年)之年。昔者南海潮涌,公社初成;赤旗漫卷,工农奋起。时维三月,恰逢春雷惊蛰,乃筑红色学府,开岭南新声。六十六载薪传火继,十万党员剑淬锋磨。乡野启明堂,田畴传大道,此诚华夏基层党建之奇观也。
溯其草创,筚路蓝缕。茅檐土壁为课堂,竹凳木案作讲台。油灯照夜,教员秉烛而书;晨露沾衣,学员荷锄而来。与“学毛选”宣传队同契,携“老三篇”读本共修。春播时节,理论课间闻布谷;秋收场上,讨论声中割稻粱。尤可载者,教员某公抱恙授课,血染教案;学员某氏负婴听讲,乳浸衣襟。如此者不可胜数,诚谓“铁打营盘流水兵,熔炉百炼出精钢”。
及至新时代,更展新画卷。市委擘画如北斗指路,区委运筹似庖丁解牛。昔之陋室,化作琼楼玉宇;旧时泥径,拓成康庄通衢。尤见匠心独运:党史长廊嵌葵乡旧影,党建公园立誓言丰碑。更创“三融”妙法:融古贤治世之智,取陈皮产业为喻;融侨乡报国之志,以启超故里作范;融红色基因之髓,借周文雍诗明志。昔林基路少年求学处,今成现场教学点;陆秀夫崖门忠烈魂,化作党性教育篇。
至若办学之道,尤见玄机。熔“四个意识”为炉火,铸“两个维护”作剑魂。老支书传“土改经”,声如洪钟;新农人授“电商诀”,指触银屏。昔有归侨党员,以侨批家书证初心;今见网红主播,用直播带货助振兴。甘蔗林中论辩证法,陈皮村里讲矛盾论。更闻天马村支书,三进党校,终悟“党建+文旅”之道,使百年古村成网红打卡地,此诚学以致用之典范也。
若论其功,可比甘霖润物。昔者村中宗族相争,今朝党群同心;往日葵林寂寥,如今产业园兴。银湖湾畔,昔日滩涂崛起智能港;将军山下,旧时农舍变身民宿群。尤可称道者,党校姓党,育苗成林,“土专家”“田秀才”辈出。有校长主编《乡镇党校的坚守》,有学员撰写《基层治理三十策》,省委党校引为教材,此乃“创新理论出课堂”“草根学问登庙堂”之佳话也。
赞曰:双水汤汤,党旗猎猎。庠序虽小,可纳乾坤。熔初心为鼎,铸信仰作魂。三尺讲台连阡陌,万丈豪情贯斗辰。观此一隅,可知华夏振兴之秘;仰兹风范,当晓赤县长青之根。冀此红色学府,永作南天砥柱,与圭峰山同寿,共银洲湖长清!
作者简介:丘麦,广东江门鹤山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附录]
赤帜映葵乡 薪火淬初心
——新会双水党校六十六载坚守初心的红色篇章
杨小红
丘麦所作《新会双水党校赋》以典雅文风,全景展现了广东新会双水镇党校66年发展历程,彰显基层党建的鲜活生命力。全文以时空为经纬,通过历史脉络梳理、办学特色提炼和时代价值升华,立体描绘了一座扎根乡土、淬炼初心的红色学府形象。
双水党校成立于1959年3月,先后历经六次迁址,66年来不间断办学,始终坚持为农村培养合格党员。赋文开篇点明党校地理坐标与文化基因:银洲湖畔、圭峰山下的双水镇,1959年顺应人民公社化浪潮而生。初创时期,茅檐土壁的简陋校舍中,教员秉烛夜书,学员荷锄求学,将理论学习与农耕实践交融,“春播课间闻布谷,秋收场上论稻粱”。特殊年代里,教员抱恙授课血染教案、农妇负婴听讲乳浸衣襟等细节,凸显“熔炉百炼出精钢”的精神传承。
新时代焕新章,赋文着重展现党校创新发展。硬件设施从陋室蜕变为现代化教学基地,更以“三融”教学法创新理论传播:融陈皮产业喻治世智慧,借梁启超故里扬报国情怀,凭周文雍诗篇铸红色基因。课程设置突破传统,老支书传授土改经验与网红主播讲解电商技巧同台,甘蔗林里探讨辩证法,陈皮村中解析矛盾论,实现“草根学问登庙堂”的创新。
栉风沐雨六十六载,红色种子撒播乡间。在诗人的笔下,双水党校办学成效通过三重视角呈现:基层治理层面,化解宗族矛盾为党群同心;经济发展层面,滩涂变智能港、农舍成民宿群;人才培育层面,“土专家”“田秀才”辈出,江门市委党校张学东主编的《一所乡镇党校的坚守》等实践案例入选省级教材。天马村支书三进党校悟出“党建+文旅”模式,使古村变身网红打卡地,成为学用相长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全文以“熔初心为鼎,铸信仰作魂”为精神内核,通过双水党校“小庠序纳乾坤”的微观叙事,揭示中国基层治理密码。结尾升华至“红色学府作南天砥柱”的象征高度,将其与圭峰山、银洲湖并置,喻示红色基因与山河共永的深意。这篇辞赋既是基层党校发展史的文学记录,更是解读中国乡村振兴与党建创新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