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佳作点评】
游嶂石岩(孙利)
北方凉岛嵌丹崖,岭翠峰奇秀氧吧。
千座碑赢繁友赞,一音壁揽众君夸。
神开三栈连环九,鬼斩双屏匿景八。
醉里言归堪迈步,槐泉送尔半襟花。
黄瑞娥点评:
嶂石岩是国家级地质公园,以独特壮观的地貌闻名于世。 这是一首游记写景诗,对嶂石岩地貌特色的描绘重点突出,情景交融,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首联入题,写嶂石岩的“丹崖”,”岭翠峰奇”以视觉角度写出。“凉岛”“氧吧”从感觉方面写来,整体介绍嶂石岩景区,动词“嵌”“秀”用得形象活泼。
颔联用三一三节奏具体写景。“千座碑”指千佛碑和中华嶂石岩碑林,“一音壁”指嶂石岩的天然回音壁,是罕见的自然景观。此联的后三字“繁友赞”、“众君夸”用动词赢、揽连起来,做到了人景融合,特别是回音壁,人的说话声回音壁能传回来。
颈联采用数字对写嶂石岩的三层巨型丹崖阶梯和九女峰,巨大岩壁像斑斓如画的双屏,掩藏着许多景观,用“神开”“鬼斩”领起,显示它的奇妙无比。
尾联写即将游览完毕,又用拟人手法写槐泉花送归客,又带出一个景观“槐泉”,怎不让人迷醉呢。结句的“半襟花”意犹未尽,令人想象。
总之这篇游记诗层次井然,逻辑性强。意象丰富 ,意境丰满。嶂石岩的雄奇令我向往,恨不一游为快。
登蓬莱阁(张东杰)
蓬莱飞阁觅仙踪,海市无痕楼影空。
醉倚烟波谁欲醒,多情摇落浪花中。
张淑艺点评:
这首诗通过虚实相生的笔法,营造出空灵缥缈的意境。
首句借用海上仙山的传说,暗示追寻超脱之境的渴望。第二句以蓬莱海市蜃楼现象,暗喻求而不得的怅惘,虚景与实景交融,强化了时空的苍茫感。第三句以“醉”字凸显沉浸于仙境幻美的状态,而“谁欲醒”的发问,既是对尘世羁绊的抗拒,又隐含对虚幻的清醒认知。这种矛盾恰是登临诗常见的“超脱与留恋”主题的体现。结句将情感具象化,“多情”指向对仙境的向往或对人间世事的感慨,“摇落”则暗含时光流逝的无奈,浪花的瞬逝与诗情的永恒形成张力。转句“烟波”与结句“摇落”一词形成呼应,反衬诗人“多情”的内心波澜。
全诗节奏轻快如浪涌,融入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结句留白,给予读者想象空间,暗含从执着寻觅到释然的心境转变。
游梨木台(程省)
悬瀑抚琴声,群峰展画屏。
层岩书万卷,古塞仰长城。
石裂通天道,云移下碧空。
风来知有信,邀我访仙宫。
张红英点评:
这首诗描绘了梨木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首联,以“悬瀑抚琴声”“群峰展画屏”形象地描绘了梨木台瀑布的壮观景象和美妙声响。用“画屏”比喻群峰,展现了梨木台山峰的秀丽和层次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颔联,“层岩书万卷”:运用比喻手法,巧妙将“万卷天书“的自然景观融入其中,既写出了梨木台地质景观的奇特,又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古塞仰长城”:提到梨木台保存的北齐长城,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和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
颈联“石裂通天道”“云移下碧空”描绘了梨木台的“登天缝”等地质奇观,突出了其险峻、奇特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以“云移”和“碧空”的对比,展现了梨木台天空的广阔和云彩的变幻,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
尾联“风来知有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风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梨木台自然环境的喜爱和亲近感;“邀我访仙宫”:以“访仙宫”结尾,既呼应了诗题的“游”字,又将梨木台比作仙境,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美景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用词考究,意境优美,是一首描写梨木台风景的佳作。如能有所创新,一定会更好。
水调歌头·周末游汉牡丹园(张红英)
应约槐阳去,阆苑趁春行。昨宵初霁,芳蕊偏缀玉珠明。艳似流霞成绮,姿若贵妃出水,纵远益香清。风拂柳丝软,波漾小湖平。
听传说,忆光武,叹枯荣。前人无觅,唯有高节世间铭。堪笑浮生如寄,三万韶光易逝,何苦苟营营。且揽烟霞色,花我两相倾。
张东杰点评:
此词融写景、怀古、抒情、言志于一体,展现了作者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所思,格调清雅,意蕴悠长。
上阕开篇“应约槐阳去,阆苑趁春行”开篇破题点出应邀前往槐阳汉牡丹园之地点,又见出行时间于春日。续写“昨宵初霁,芳蕊偏缀玉珠明”,观雨后初晴花蕊含珠,清新淡雅,刻画入微。“艳似流霞成绮,姿若贵妃出水,纵远益香清”,此处喻之恰切,以流霞之色和出浴贵妃之态,将牡丹之艳丽与娇美,融入笔端显露无余。又似置身清幽之境闻远香使人忘情。“风拂柳丝软,波漾小湖平”,此刻镜头轻移,感受微风拂柳湖水静谧,可见诗人漫行于春日之惬意。
下阕宕开一笔转入怀思。“听传说,忆光武,叹枯荣”,分说汉光武帝刘秀之典故,引发对兴衰的感慨。”前人无觅,唯有高节世间铭”,接着叹古人已逝,物是人非之间长歌千古之高尚气节。思汉牡丹园之过往亦不失主题。“堪笑浮生如寄,三万韶光易逝,何苦苟营营”,由古及今感慨人生之短暂,时光易逝。又直接反问何必为名利奔波。结句之处可谓整词之亮点“且揽烟霞色,花我两相倾”首尾呼应,表达沉醉自然、物我相融的豁达,潇洒落笔。
此词上阕景下阕情,情景交融,化典自然,语言流畅,韵律优美。作者从赏花的愉悦,到怀古的感慨,再到对人生的思索与超脱,情感脉络清晰自然。结处高妙将全词意境推向高潮,体现了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读来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