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杭中华谈军旅诗词广受推崇的多维原因: 军旅诗词的情感共鸣基础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军旅诗词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引起共鸣,还在于其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征人思乡是军旅诗词的永恒主题,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种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战友之情也是军旅诗词的重要主题,“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团结精神,在任何时代的军队中都具有感召力。

军旅诗词中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同样引人深思。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死;屈原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则赋予死亡以崇高意义。这些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诠释,使军旅诗词超越了单纯的战争描写,达到了哲学思考的高度。

我们今天难以理解、更难以体会的是,在那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硝烟弥漫的战争间隙、不知明天是否还活着的生死关头,伟人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和著名抗日英烈们何以能够写下这些激情满怀、感人肺腑的诗篇?比如陈毅同志,在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前,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陈毅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本以为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这就是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是陈毅元帅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期间创作的著名诗篇,展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豪情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其一)。

首章以“断头”开篇,直面生死。诗人想象即使牺牲,也要在九泉之下召集牺牲的战友,继续与反动势力斗争,展现了革命者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其二)。

“烽烟十年”指1927年南昌起义至1936年梅山被困的十年革命生涯。诗人嘱托战友继续奋斗,以胜利的捷报祭奠自己的牺牲,体现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其三)。

末章升华主题,将个人命运与革命理想融合。“血雨腥风应有涯”预言黑暗终将结束,而“自由花”则象征革命胜利后人民解放的美好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冬,陈毅在梅山(江西大余)遭国民党军围困,身负重伤,藏身草莽20余日,濒临绝境时写下此组诗,作为“绝命诗”藏于衣底。后幸得脱险,诗作得以流传。这三首诗以磅礴气势和浪漫主义笔法,成为中国革命诗歌的经典,激励了无数后人。


作者简介:杭中华,江苏高淳人,现居北京。中华诗词学会秘书长兼理论评论部主任、新闻发言人,《中华诗词通讯》执行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原副校长。出版个人诗词集《箭阵诗行》。


在线人数:1958今日访客数: 82140今日页面浏览量: 212549总页面浏览量: 163936296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