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评论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一二七):唐·孙逖诗《淮阴夜宿》

发布时间: 来源: 阅读:
分享到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127):·孙逖诗《淮阴夜宿》

 

淮阴夜宿(二首其一)

[唐]孙逖

水国南无畔,扁舟北未期。

乡情淮上失,归梦郢中疑。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

客行心绪乱,不及洛阳时。

 

网友雷焱雄问:请问钟老师,“山长见日迟”,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钟振振答:这句是说,太阳被山遮挡,出现得比较晚。

值得玩味的是,诗人为什么说“山长见日迟”,而非“山高见日迟”?

因为远山的“高”,其指向是拔地而起,直插天空。它与地平线的关系,是“竖”和“横”的关系。它不一定能完全覆盖整个地平线,早晨太阳升起,还有可能出现在它左边或右边的地平线上。

而远山的“长”呢,其指向是绵延不断,横陈于大地。它与地平线的关系,是“横”与“横”的关系。它可以完全覆盖整个地平线,因此,早晨的太阳,只有升到远山轮廓之上,才能够出现。

淮河流域的东面是大海,那里虽然也有山,却都不怎么高。

孙逖在唐代诗人中,只是小家。但下字的精准,还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诗人学习、借鉴的。

 

 

辛弃疾词《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

 

鹧鸪天

[宋]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网友守望杏坛问:求教钟老师,最后两句的人物关系是什么?看到的说法不一。

钟振振答:要弄明白“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这两句中的人物关系,首先须读懂它的上文:“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

“玉友”,是白酒的代名词。

“溪毛”,泛指生长在水边的野菜。

“野老”,则指村野的老农。

两句是说,村野的某位老农,备下了酒和野蔬,情意殷切,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我去做客。

这两句中,已经给出了一个人物——“野老”。那么,按照通常的文法,下面两句的主语,应该就是这位“野老”了。

他早早地便到附近的要道口去迎候词人。“杖藜”,是说他拄着拐杖,可见年老而衰弱。年老而衰弱,却亲自去迎接词人,可见其“殷勤”,可见词人在他心目中的贵宾地位,也可见他渴望早点见到词人的迫切心情。词人是高级官员,虽然此时被朝廷投闲置散,屏居乡里,但地位搁在那儿。他能与当地的普通农民交朋友,接受“野老”的邀请,去做客、喝酒,可见其平易近人,没有什么官架子。

“野老”显然性格比较木讷,平素不大和人交往。何以见得?你看他“忽避行人去”,就知道了。他看到远远有人过来,以为是不相干的“路人甲”,乃避开去。等到“行人”走近,他认出那不是路人,而是词人,又欢喜不迭地迎过桥来。“翁”,是词人的自呼。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编此词于宁宗庆元四年(1198)至六年(1200),词人五十九岁至六十一岁,当时他罢官隐居在今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的瓢泉。古人中年称“翁”者甚多,何况词人此时已六十岁左右。

这两句词,只通过一两个具体的举止,便写活了一位“不与陌生人来往”的淳朴的“野老”,从而凸显出了自己和普通农人的淳朴的友谊。不着浓墨重彩,只淡淡写意;不事经意刻画,只娓娓道来。而意蕴丰腴,煞是耐人咀嚼。

在线人数:957今日访客数: 67092今日页面浏览量: 126242总页面浏览量: 79253864

办公室:(010)66110906会员部:(010)66110720  (010)66110906理论评论部:(010)64029139诗教部:(010)66519540培训部:(010)66156739网络信息部:(010)66079545账务室:(010)66081124

学会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三楼中华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 京ICP备1904443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37号

《中华诗词》杂志社:办公室、发行部:64068289编辑部:64068468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二楼《中华诗词》杂志社;邮编:100007投稿电子邮箱:zhscbjb@163.com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